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王悅 北京報道
過去幾年來,在國內增量環保市場出現萎縮的背景下,許多環保企業將眼光投向了海外市場。而今,環保企業的出海明確獲得了官方的支持。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實施《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四方面政策舉措,包括推動關鍵技術裝備研發攻關、加快先進環保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培育行業發展新動能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其中明確提出,實施重大環保技術裝備三年提升行動,探索建立以環保裝備用戶企業評價為基礎的優秀環保裝備推薦清單,支持優勢環保裝備企業“走出去”等具體措施。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新質生產力角度來看,環保技術裝備向產品化、智能化、模塊化發展是行業必然的升級方向。隨著環境保護走向深水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更為復雜的新污染物治理也要求環境治理成本更優、運營更穩定、更加注重資源化效果。而對于國外市場,裝備產品化和產品的升級對于環保企業“走出去”也十分重要。
曾經,數量龐大、體量偏小、門檻較低是民營企業為主的環保行業的整體形態。在經歷了近幾年的行業并購重組后,盡管涌現出一批大型國有環保企業,但行業內卷的趨勢仍然難以改變。一方面,傳統基建市場日趨飽和,2025年生態環境工程類投資占比預計下降至30%以下;另一方面,技術轉化效能不足,高端設備國產化率仍低50%。
去年以來,多份頂層文件都對環境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期待。2024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突破15萬億元,這意味著未來六年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將在7.0%—8.0%之間。2025年2月,生態環境部等16部門同步印發《關于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 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也提出要推動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培育生態環境科技領軍企業,加大對生態環境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強化戰略需求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突破生態環境領域核心技術、儀器裝備與軟件中的基礎性原理問題。
此次《意見》也在推動關鍵技術裝備研發攻關方面作了部署,提出要開展關鍵技術“揭榜掛帥”,聚焦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卡點,實施重大環保技術裝備三年提升行動,圍繞高鹽廢水處理回用、干式煙氣凈化、持久性有機物識別監測等關鍵技術開展“揭榜掛帥”,突破專用傳感器、低溫脫硝催化劑等一批基礎零部件、材料藥劑和控制裝置短板,加快成套技術裝備攻關。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指出,將推進環保裝備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聚焦環保裝備產業鏈供應鏈的“斷點”“堵點”“卡點”,強化重點產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推動環保裝備向高效低碳轉變,形成差異化、精準化產品供給。
環保行業龍頭企業光大環境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意見》的發布,為行業發展指明方向,更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有力支持。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與該政策緊密結合,必將為環保裝備制造業帶來全新而深刻的變革。
據介紹,在上述重點方向中,目前光大環境旗下裝備制造板塊已完成高鹽廢水處理方案,“生物質爐排爐氣化制備綠色甲醇技術”入選2024年常州市科技計劃重大技術需求榜單,自主研發的低溫SCR脫硝催化劑已實現成果轉化應用,成果已經在行業多個項目廣泛運用。
除了在國內尋找增量市場以外,最近幾年更多環保企業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尤其是“一帶一路”上對環境基礎設施需求較大的國家。例如,北控水務在塞爾維亞中標了污水處理項目,瀚藍環境在泰國布局了垃圾焚燒項目,清新環境在越南開展了煙氣治理業務等。光大環境也先后向埃塞俄比亞、越南、印度、泰國等10個國家輸出固廢處理、污水處理等系統成套設備、技術以及服務。
不過客觀來說,中國環保企業的出海目前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大多是單點式項目,很少有體量較大的項目。因此,《意見》明確支持優勢環保裝備企業“走出去”,提到要推動環保裝備企業積極承建國際節能環保成套裝備工程,擴大環保技術和設備出口。推動成立國際環保裝備科技組織,支持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環保裝備科技合作計劃,開展海外合作投資。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延伸產業鏈,打造國際承包、海外研發、跨境電商、產品貿易一體化的跨國企業,提升產品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推動環保技術裝備“走出去”。
薛濤指出,一般中小規模的環保工程是較難走出去的,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更符合國外的需求,因此面向智能化升級技術也有利于企業走出去。另外也要注意走出去的渠道、國別影響以及當地環境,針對性地打造出海能力。
光大環境方面也表示,“走出去”有助于技術裝備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一步為提升新質生產力水平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未來,裝備制造板塊將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搶占海外尤其是東南亞環保裝備市場,全面實現產品、技術、服務和工程承包“四位一體”的高質量輸出,提升核心裝備海外市場份額,提高光大制造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國際化水平,致力于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環保裝備供應商。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發至郵箱769209918@qq.com,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