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廣州的污水處理費又要漲了,要從0.7元/噸上調到0.8元/噸(《廣州日報》10月19日)。每噸才漲一毛錢,似乎不多。但小數怕長計,對于置身物價高企時期的城市居民來說,背上的稻草多了,也會不堪重負。
關于城市污水處理費的上漲,相信市民大多也不會太計較。但大家一定計較這費用的回報——現在市民每用一噸水就已經支付了0.7元的污水處理費,錢是收去了,而且收了許多年,但是市民們看到的事實是,河涌依然污水橫流,臭不可聞,未見明顯改觀。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我們交的錢都是怎么花的?即使按照市場交易法則,人們付了費就應當交還貨真價實的回報吧?收了錢的有關部門如果說的確對污水有所治理,可怎樣才能讓人看到明顯的效果?老百姓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有關部門在報告上列舉多少美好的數據,說自己下了多少功夫,市民并不感興趣,看到污水不污,臭水不臭,大家才會覺得即使處理費上漲了,也不會有多少怨言。
筆者所在的區域,數年前大興土木,用巨大的公共投入修建污水處理廠,改造污水排放管道?蓭啄赀^去了,也沒見啥效益,水污染仍是“外甥打燈籠”。對此,有關部門列舉了諸多原因為自己開脫,令人迷惑。
國內的污水處理,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宏觀的如體制,城市污水治理主要是公共財政包攬,缺乏市場化等。是體制的,就要從體制入手,打通瓶頸,改變以往投資主體單一化的格局,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拓寬投融資渠道,廣泛吸引國內外各種資金投入。只要有利可圖,便會形成“洼地效應”,吸引資金流入并不困難。
微觀的,如成本問題。相關部門經常強調從居民身上收取的污水處理費偏低,難以維持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轉。那么有關部門要科學論證、民主聽證,要保持多高的行業利潤空間、公共要投入多少才能修建足夠的污水處理廠、每噸需要收多少污水處理費才可以讓所有的污水廠都正常運轉,才有海晏河清,魚翔淺底的那一天,讓公眾心中有個譜。
需要強調的是,要對污水處理成本進行細分,明晰公共財政和市民各應該承擔多少,而不是把治污的成本都計算到市民頭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