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qū)雜志 |
黑臭水體系統(tǒng)治理是關鍵 |
(時間:2016-8-22 10:44:35) |
“水十條”將公眾身邊黑臭水體作為國家戰(zhàn)略的重點,體現(xiàn)自下而上的公眾訴求,也是自上而下回歸水治理本質的重要舉措,本文為大家簡單介紹黑臭水體治理有關的內容。 1定義 水體黑臭是水體有機污染的一種極端現(xiàn)象,是對水體極端污染狀態(tài)的一種描述。所謂“黑臭”,可以從外在視覺感官和內在形成機理兩個方面解釋。在視覺感官上,水體呈黑色或泛黑色,在嗅覺上會有刺激性氣味,引起人們不愉快、惡心或厭惡。從形成機理上,水體發(fā)黑發(fā)臭主要是在缺氧或厭氧狀況下,水體內有機污染物發(fā)生系列物理、化學、生物作用的結果、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布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中也提及了城市黑臭水體概念,即城市范圍內、呈現(xiàn)令人不悅的顏色和(或)散發(fā)令人不適氣味的水體的統(tǒng)稱。 2研究過程 隨著水體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以及大眾對黑臭水體問題的不斷關注,科學界對黑臭水體的認識也隨之不斷深入,城市黑臭水體相關研究得到了發(fā)展。其過程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起始階段與發(fā)展階段。 3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在城市黑臭水體評價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內涵認識不足,城市黑臭水體概念尚無統(tǒng)一明確的定義;多數(shù)概念強調物理或化學等單一屬性,忽略從物理-化學-生物綜合指標進行定義;2)評價方法不統(tǒng)一。國內評價方法主要集中在基于單一化學指標評價,與國外流行的非線性回歸模型評價方法結合不夠。另外,評價指標的科學性與代表性也未能形成統(tǒng)一認識;3)關鍵支撐技術不完善。對于城市黑臭水體評價與治理的關鍵支撐技術關注還不夠,原型觀測與模型等基礎研究需進一步開展。 4成因及機理 致黑機理:懸浮顆粒對水體致黑起到主導作用,懸浮顆粒中的腐殖酸和富里酸因吸附絡合了Fe、Mn和S的化合物成為主要致黑化學物。致臭機理: 1)當水體遭受嚴重有機物質污染時,有機物好氧分解使得水體中耗氧速率>復氧速率,造成水體缺氧。在缺氧水體中,產臭過程會與致黑同步,有機物厭氧分解產生甲烷、硫化氫、氨等具有異味易揮發(fā)的小分子化合物溢出水面進入大氣,因而散發(fā)出臭味。 2)從腐殖酸、富里酸的酸水解產物中得到氨基酸和大量游離氨,這些氨基酸在水體中以脫氨基作用、脫羧酸作用以及某些細菌如變形桿菌分解含硫氨基酸,在產生大量的游離氨臭氣的同時,也產生大量具有相當臭味的硫醚類化合物等導致水體發(fā)臭。 3)當水體處于厭氧狀態(tài)或營養(yǎng)鹽相對較高時,水體中存在大量放線菌、藻類和真菌,其新陳代謝過程中會分泌多種醇類異臭物質。 5技術實施 在長效保持階段,黑臭水體治理后,可能會面臨污染負荷再度升高等問題,使得水體水質惡化和黑臭反復,因此需要保證水質有效管理,確保水質改善效果的長效性。主要技術實施要點為:(1)清水補給,通過補水加快水體循環(huán);(2)生態(tài)修復,提高水體自身的凈化能力;(3)水華控制,消除黑臭后的水體,仍然是富營養(yǎng)化水體,藻類容易暴發(fā),最終導致黑臭,應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水華。盡管黑臭水體治理有望在2016~2017年度迎來爆發(fā)式增長,但個人認為目前仍然有以下幾點值得高度關注:(1)政策力度,近期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迎來了政策風口。山雨欲來風滿樓,但雨能下多久,雨期能有多長,能否徹底潤濕植物根系,而非僅停留在表層土壤,暴風驟雨過境后能否有持續(xù)的和風細雨,值得關注;(2)合作模式,環(huán)保部定期編制《水污染防治工作簡報》第六期特別通報:寧波市采用PPP模式,對38條內河共82萬平方米水域進行治理,河道治理前期所有資金、水質維護設備的購買、維護及人員管理費用均由企業(yè)自行帶資墊付,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PPP模式下存在著政府與市場只能界線不清,政府違約風險較大,PPP資產轉讓市場活躍度不夠等問題。 沒有某一種技術可以全面解決黑臭水體的問題,目前很多技術都過于急切,長期看來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比如河道曝氣,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應急性的問題。黑臭水體治理應該重視集成技術,強化管理,進行長效運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