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qū)雜志 |
重點流域需通過精準治污改善流域水質 |
(時間:2016-10-14 9:28:53) |
環(huán)境質量目標管理是“水十條”的明確要求,但要實現(xiàn)“十三五”重點流域水質的進一步提升,至少還面臨兩方面的挑戰(zhàn):一是流域總量減排與水環(huán)境質量改善間有關聯(lián),但其響應關系并不明確;二是重點流域內(nèi)的污染治理工程體系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存在配套設施、管理、運行等方面的不完善,其效益并未得到全部發(fā)揮。在此情況下,未來的重點流域水質改善需要進一步轉變思路,從重工程建設向工程提升增效轉變,從對工程的總量減排績效評估向水質改善績效評估轉變,實現(xiàn)從粗放治理向精準治污轉變。 精準治污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其內(nèi)涵卻需要進一步明晰。流域精準治污是以水質響應為核心的工程評估與治理體系的構建,前提是建立從工程、子流域(子片區(qū))、排口到河湖的水質響應關系。精準治污的決策需要回答如下問題:流域內(nèi)的工程和管理措施對水質改善是不是有效,與水質目標間是否有對應的響應關系,其貢獻程度有多大?如果優(yōu)先實現(xiàn)某個斷面的水質達標,最應該優(yōu)先控制哪些污染源?現(xiàn)有的治理工程能否實現(xiàn)水質達標?如果不能,還需要新增什么工程措施? 為回答上述問題,筆者建議,至少需要從以下3方面開展工作。 首先,分析影響水質的主要源排放及其水質響應的貢獻。對于不同的水質斷面而言,流域內(nèi)不同的源排放對其影響有很大差異。因此,要實現(xiàn)對特定斷面水質目標的精細分析,就必須要識別到底哪些源、什么時間段的排放對其影響是顯著的,即建立直接的源解析關系,分析工程措施是否放置在最需要削減污染源的位置。這是水質目標精細管理的必須,也是傳統(tǒng)以容量計算為基礎的工程設計所無法達到的。 其次,評估已有措施的水質績效和貢獻,分析提升工程運行效率的管理方法和關鍵技術。這一評估突破了傳統(tǒng)工程評估的范疇,是基于總量削減的評估,但更重要的是以精準目標為導向的水質響應評估。它建立在單項工程評估的基礎之上,重點是以河流輸入和子流域(片區(qū))為整體的綜合評估和“量—質”評估。此外,還要考慮是否有工程聯(lián)合優(yōu)化的可能性,通過工程的時空優(yōu)化調度來提高水質改善效果。 最后,如果通過對已建工程的提升增效,仍然無法達到水質目標要求,那就需要進一步考慮,對于特定的水質斷面而言,需要在流域的什么位置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方可實現(xiàn)水質達標,確定適合的工程方案、規(guī)模、投資、空間布局及其水質績效。 重點流域前幾個五年計劃的規(guī)模化污染治理為進一步改善水質提供了很好的工程基礎,“水專項”等科技研發(fā)計劃為精準治污決策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儲備。在“十三五”乃至以后,應該更多轉向已有工程的優(yōu)化提升增效與新建工程的查缺補漏,通過對已有工程的優(yōu)化、組合、調度、管理來增強工程的水質績效,以工程、管理和科技相結合來實現(xiàn)流域精準治污和水質提升。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