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合肥市農村垃圾治理工作 率先通過省級驗收 |
(時間:2016-2-23 10:16:30) |
圩內綠水相通,清渠相連,路林交錯,環境優美,一派田園風光……在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學塘村,587戶1987人,村路整潔,不見一處垃圾或者白色污染,讓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驗收組的成員們贊不絕口。記者從合肥市城管局獲悉,合肥市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全域通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省級驗收。這次驗收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牽頭組織,在我省開展的農村生活垃圾3年集中治理專項行動中,合肥市垃圾治理設施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收集和處理,目前全市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率已達90%以上。 農村環境衛生設施建設規劃先行,實現城鄉 “一體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要把農村當成城市管。城鄉一體化不僅要關注經濟發展,更要著眼環境衛生的‘一體化’。”合肥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合肥市在分析現有環境衛生設施資源的基礎上,組織編制了《合肥市城鄉環衛設施專項規劃(2015-2020)》,明確了縣域生活垃圾收運規劃和處理規劃,要求形成與生態環境要求相一致、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收集、運輸、處理系統。目前,巢湖市、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已明確按照“戶集、村收、鄉鎮轉運、縣(市)集中處理”的模式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即村級負責建設配備垃圾桶(房),監督和管理居民、單位將垃圾投放至垃圾桶(房)存放,并保持垃圾桶(房)整潔完好;鄉鎮負責垃圾運輸車輛配備,組織將垃圾從村居垃圾桶(房)收集運送到中轉站;縣(市)負責將生活垃圾由中轉站運輸至處理場以及中轉站和處理場的建設和管理。鼓勵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理和農村環衛清掃保潔。 農村垃圾治理設施全覆蓋,生活垃圾處置率達90%以上 為縮短城鄉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差距,合肥市加大了農村環衛設施建設力度,增加購置了大批相關設施、設備,保證農村垃圾“收得起來、運得出去、處理得掉”。據統計,全市共購置垃圾桶近7萬個,修建7131個垃圾房(池),配備3677臺各類垃圾車,建設58座垃圾集中收集、轉運設施。同時加快生活垃圾處理場建設步伐,建成了合肥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肥西縣生活垃圾處理場和長豐縣左店鄉及長豐北城生活垃圾處理場。目前,全市共有7座規范的生活垃圾處理場,并規劃新建長豐、肥西、廬江3座焚燒發電廠。在肥西銘傳鄉、肥東八斗鎮,建設生活垃圾磁能碳化試點工程,探索偏遠鄉鎮生活垃圾處理方式。 建立2萬余人保潔隊伍,實現條條村路有人掃 農村專兼職保潔員從無到有,截至目前,全市農村專兼職保潔員隊伍現已達到了2萬余人,當前全市各集鎮、過境公路、行政村(居)、自然村等四個方面的專兼職保潔隊伍都已建立。合肥市政府將農村專職保潔員隊伍建設納入民生工程,推動解決農村保潔員配備不足和收入偏低的問題,穩定村級專職保潔員隊伍,覆蓋了主要公路和行政村,農村基本實現了“條條村路有人掃”。此外,合肥市還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大力倡導市場化,全市農村衛生保潔、垃圾收運市場化率達到80%以上。 巢湖市:堅持問題導向 實行建賬銷號 自合肥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開展以來,巢湖市不斷創新舉措,堅持問題導向,實行建賬銷號,持續發力,強力攻堅,通過推進全域覆蓋、重點突破、示范引領,不斷鞏固治理成果,城鄉面貌與人居環境發生顯著變化。 2015年內,巢湖市共排查出涉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的各類問題3360件,對任務數“化整為零”,將“硬堡壘”逐個擊破。其中,在城市出入口環境整治專項行動中,經過認真摸排,按照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和暢通的總體要求,即編制出環境整治任務660多項,點對點整治,按時銷號報結,強力推進清臟、清雜、清違、清亂“四清”整治,成效尤為明顯,城市出入口視覺污染逐一消除,實現為城市東、南、西、北四門“補妝美容”。 在推進環巢湖大道等公路沿線垃圾治理中,結合“治亂”和“治差”,落實“路段長制”。由市四大班子負責同志擔任路長,對包聯的路段負總責,每個路段的包聯路長每周帶隊開展一次不少于2小時的徒步巡查;分段包聯道路的相關單位負責同志擔任路段長,在路長的領導下對包聯的路段具體負責,不定期巡查;各鄉鎮、街道及市直單位為責任單位,對路長、路段長巡查中發現并通報的問題,在規定時限內整改并及時反饋整改情況。 在推進自然村莊生活垃圾治理中,堅持逐鎮逐村督查指導、對點銷號的辦法,從長效機制的建立到保潔隊伍的管理,以及市場化運作模式的推進和垃圾死角的清理整治等方面,逐一建賬,跟蹤督辦,銷號辦結處理。 包河區大圩鎮:推廣垃圾分類 扮靚美麗鄉村 走進包河區大圩鎮學塘村,道路整潔干凈,路邊整齊擺放著垃圾分類桶。2015年以來,大圩鎮圍繞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在傳統的“組保潔-村收集-鎮集中-區轉運”的管理模式上進行創新,并在學塘村試點探索垃圾分類管理。 “農村生活垃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機垃圾,經過垃圾減量化處理,送到垃圾處理場的垃圾將大大減少。”學塘村村委會主任張承友介紹,村里所有不可利用的其他生活垃圾均按原收運模式處理,可堆積肥垃圾由村民自行漚肥肥田,可回收垃圾由有資質的廢品回收企業定期上門回收。此外,學塘村還特別設立垃圾處理工作專干以及垃圾分類指導員,督促垃圾分類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和農民講垃圾分類,要用農民日常說的話。”張承友說,不少人覺得垃圾分類好是好,可怎么分類是門技術活,擔心在農村推廣不了。大圩鎮將常見的垃圾畫成漫畫印制在每個垃圾桶上,讓村民易于看懂、接受,只要“對號入座”就行了。 學塘村的垃圾分類指導員陸忠卓,每天都拿著鐵夾挨家挨戶跑一遍,確保垃圾正確分揀。他還常常給村民示范操作,順便講講垃圾分類常識。村里還將垃圾分類納入到十星文明戶、三美家園等評比中,做得好的家庭就能上光榮榜。 目前,大圩鎮以學塘村作為先行示范村,在9個村全面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廬陽區三十崗鄉:首創“十戶輪值” 全民參與治理垃圾 廬陽區三十崗鄉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通過長期探索和實踐,創新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鄉村上下聯動”、“農戶配備兩桶,實施源頭分類減量”、“鞏固垃圾治理,拓展立體治理”“拓展垃圾治理,開展立體治理”、“十戶輪值”等先進做法,取得顯著成效。 三十崗鄉實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一周一通報制度,及時通報各村環境治理開展情況和整治情況,并將整治效果和存在問題進行定期對比、逐個銷號;建立轄區內工作微信群,發現問題后在工作群中及時通報,上傳通報圖片,各村接到通報后安排人員處理問題,并上傳整改后圖片,做到及時發現、及時上報、及時處理;每戶配齊“兩桶”,用于農戶自行處理可回收垃圾和可降解利用的垃圾;村民組以十戶家庭為單位,按照就近的原則分片劃分成若干小組,確定一人為輪值組長。每十天輪流值日一天,輪值戶每日查看并督促農戶將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在全鄉范圍內健全農村垃圾治理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機制,推行村民議、村民管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機制,充分尊重村民的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管理權。 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三十崗鄉農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處理,農村環境清潔程度和群眾的文明素質悄然發生變化,在全鄉形成了“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良好氛圍。 肥西縣三河鎮:保潔隊伍全覆蓋 作業服務市場化 多年來,三河鎮黨委、政府一直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成立了生活垃圾治理領導小組,制定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實施方案,各村將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工作納入到年度重點工作進行安排和調度,各村成立村民理事會,評選出生活垃圾治理專干和垃圾分類指導員。 為徹底解決該鎮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難題,通過多方調研、取經,決定將保潔和垃圾收運實行市場化運作,2014年底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將全域范圍內的衛生保潔、垃圾收運工作承包給鎮區片、農村片兩家保潔公司,全年投入資金800余萬元;同時設立農村城管執法分局專門負責此項工作。要求保潔公司足額配備保潔人員(192人),做到了鎮區、農村區域內保潔隊伍全覆蓋。村、社區設立了生活垃圾治理專干、分類指導員52人,垃圾收集人員46名。通過實行保潔、垃圾收運市場化運作模式,該鎮已經形成了環衛“資金投入一體化、設施完善一體化、面貌改善一體化、力量規范一體化、體制健全一體化”的長效保障機制。 生活垃圾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要求,由各村垃圾指導員對村民房前屋后進行綜合整治。推動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進而施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工作模式,對日常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各村社區道路兩側配備足額密閉垃圾桶,居民區、集貿市場設置垃圾池,村莊配有足夠數量的垃圾分類桶、密閉垃圾桶、垃圾池,行政村配有密閉式垃圾收集三輪車收運垃圾,農村生活垃圾做到日產日清。 每月由鎮紀委牽頭組織抽調人員對各村社區進行督查考核,按照三河鎮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考核細則,現場打分考評,對存在的問題,當場責令整改,同時,將考評結果在全鎮進行通報,以此作為年終目標考核依據。 肥東縣長臨河鎮:村民自發組織 監督衛生保潔 農村垃圾治理關鍵在群眾參與。長臨河鎮在鎮村干部、群眾、中小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中組織志愿者隊伍,聘請村“五老”義務擔任衛生保潔監督員,開展“講衛生保潔,樹文明新風”活動。同時以獎勵推動群眾自發參與,2015年鎮財政共拿出5萬元,獎勵積極帶頭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群眾。 長臨河鎮還對垃圾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類,實現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對建筑垃圾采取就地利用作為平地或修路的原材料;對可回收垃圾(金屬、橡膠、塑料類等)由農戶或保潔員收集,送到回收公司定點回收;對其他垃圾集中壓縮轉運到合肥市垃圾處理場進行無害化處理。 該鎮還積極加大對環衛設施設備的資金投入,先后購入分類垃圾箱、吸糞車2臺、5臺斗式垃圾車(配備15個車斗)、2臺垃圾中轉車、17部柴油三輪垃圾車、4臺電動四輪垃圾車、12部電動三輪垃圾車,增強生活垃圾運輸力量,提高保潔員工作效率。 長豐縣楊廟鎮:統一規劃果菜園 綜合利用垃圾資源 楊廟鎮大程村積極做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新建了污水處理廠,修建了6座垃圾池,配備了500多個垃圾桶。為解決垃圾出路,美化環境,大程村對農村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建筑垃圾用于填坑修路,可回收垃圾作為廢品出售,特別是對糞便、秸稈、有機物進行漚肥處理,注重引導村民建設“小菜園、小果園”,既有效解決吃菜難的問題,又增加了村民副業收入,還有效解決了漚肥的利用問題,一舉多得。目前大程村對全村200多戶的“小菜園、小果園”進行規范設置,統一劃上地塊、豎上柵欄,插上標識,成為了大程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大程村加大農村保潔隊伍建設,采取市場化運作將大程村保潔承包出去,按照合同要求,配備7名保潔員進行全天候保潔。按照“戶收、村集、鄉鎮運、縣處理”的垃圾分級處理模式,將不可回收和利用的生活垃圾統一轉運到鎮中轉站進行壓縮后,轉運到縣垃圾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 該村還注重宣傳引導,全方位、多角度宣傳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和垃圾處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垃圾處理和公共設施管護等農村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納入《村規民約》,規范、約束村民生活習慣,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樹立自己家園自己建、自己家園自己管的意識。 廬江縣萬山鎮:昔日“龍須溝” 今日清水流 河水變清了,兩岸變綠了,原先又臟又臭的河流現在大變樣了。讓鄉村死水“復活”這一改變,緣于萬山鎮開展的水環境整治工作。萬山鎮著力解決域內河流及河流沿岸“臟亂差、黑堵臭”的問題,再現“水流清暢、岸綠整潔、人水和諧”的鄉村水景。 近年來,萬山鎮按照“疏浚一條河道,治理一方水土,打造一片水景”的遠景對域內河流及沿岸周邊環境進行徹底整治。建立了河道巡查保潔長效制度,定期監督河道截污治污設施的管理維護,通過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群眾環保理念以及發揮村民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的力量及時制止污水直排、亂倒垃圾、畜禽養殖等行為,并組織專業保潔隊伍每日巡查,通過使用船舶打撈等途徑定期清除河道河岸垃圾、漂浮物。同時,萬山鎮還全面實行“河長制”,堅持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保持高壓態勢,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如今,萬山鎮全域河流沿岸環境整治已治理河流干渠11條,治理總長度55公里,河道功能逐步得到恢復,河流沿岸衛生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初步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治理目標。 蜀山區小廟鎮:垃圾分類知識 搬上鎮里小舞臺 蜀山區小廟鎮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實行市場化運作的統收統運模式,做到“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保證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房前屋后無垃圾,環境整潔。 鎮政府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微信群”,邀請鎮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領導小組成員、各村(社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專干及垃圾分類指導員等村干部、保潔公司各路段負責人加入,小小的微平臺發揮了強大的監督力量,隨時發現問題、隨手拍攝照片、隨時上傳,有助于及時反饋整改問題。 小廟鎮除在各村設置垃圾處理相關宣傳標語,還經常舉辦以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為主題的文藝演出,將生活垃圾分類、垃圾治理等知識搬上鎮里的小舞臺,通過小品、知識搶答等節目向群眾普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知識,取得較好成效。 瑤海區龍崗開發區:治理河道沿岸衛生 著力改善東部新環境 龍崗作為瑤海“首發之區”建設的主戰場,是合肥東城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近年來相繼投入6000多萬元,加快河流、鐵道、高壓廊道沿線綜合整治和重點區域環境衛生改造提升,建設生態龍崗,滿足轄區居民生活需求。 在提升轄區整體環境衛生管理水平的同時,龍崗開發區著力加大河道及河道沿岸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定期組織機關、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向河道兩側居民及來往行人做好宣傳工作,增強市民愛水護河的文明衛生意識;通過宣傳欄、標語、懸掛條幅等方式對環境衛生和生活垃圾處理知識進行廣泛宣傳;工作人員走村串戶重點給群眾講透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進來,從而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使居民自覺參與公共衛生,愛護環境,形成政府為主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良好格局。 在加大宣傳的基礎上,龍崗開發區在河道兩岸增設垃圾桶,在橋兩側圍上竹籬笆,嚴禁市民向河道、河岸亂扔、亂倒垃圾。每天安排6名保潔員對龍崗開發區轄區內3900米長二十埠河道及沿岸垃圾,漂浮物進行清理。一旦發現墾荒種菜、違章搭蓋、衛生死角、水面漂浮物等情況,及時發現、及時清理。此外清掃保潔隊租用船只對河面垃圾進行清理,每月清理三次,達到水面無漂浮物、河岸無垃圾雜物,河道行水暢通的目標,全面改善周邊的環境面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