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浙江臨海:垃圾分類正當時 |
(時間:2017-7-27 9:34:47) |
近段時間以來,臨海市永豐鎮永豐路周邊,村民往路上丟棄垃圾的現象銷聲匿跡。這得益于臨海市推行的農村生活垃圾“三化”處理行動。 “鎮上給村里每戶居民都發放了一對編好號的垃圾桶,我們每天都會將生活垃圾按‘可腐爛’和‘不可腐爛’進行分類,再由村里的保潔員將垃圾運去處理中心進行集中處理。”永豐鎮石鼓村村民胡文華說。 從隨手拋垃圾,到主動對垃圾進行分類,石鼓村的改變,是臨海市推行農村生活垃圾“三化”處理的一個縮影。 垃圾處理“全覆蓋” 臨海市下轄19個鎮、街道,992個行政村,共有105萬農村人口,村多人多,情況復雜,農村生活垃圾“三化”處理任務艱巨。 今年以來,該市實行“多村聯建、一點覆蓋多村”,通過設置垃圾處理中心,達到輻射周邊村落的作用,實現財政支出、土地資源和管護人員等多方面的最優配置。 “今年我們計劃投入土建、設備等費用5226萬元,在全市除古城、大洋、邵家渡三個街道以外的地區建設25個垃圾處理中心,覆蓋全市的903個行政村。”臨海市農辦主任張杰告訴記者,目前在江南、永豐、小芝等七個鎮(街道),第一批9個垃圾處理中心已經開始全面建設。其中,永豐鎮的垃圾處理中心已基本建成投入運行。 在永豐鎮的留賢村,記者見到了已經投入使用的垃圾處理設備。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在白色外殼的包裹下,該臺設備正將從各個村落送來的垃圾進行消化處理。 “這臺機器一天能處理5噸垃圾,是目前臺州單臺處理量最大的設備之一。”張杰說,除了處理量大的優點外,這臺設備還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產生。原來,在招標環節,臨海市即對廠家設置了準入門檻,對處理設備要求設置污水預處理裝置,處理后的廢水至少達到1級A,為全省最高級別。 為了避免因設備宕機維修造成垃圾無法處理的問題,該市還計劃追加1200多萬元的資金投入,在各處理中心布設2-3臺小處理量的設備獨立疊加工作,保障處理系統穩定運行。 “未來,我們將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引進第三方服務公司,并建立統一的大數據平臺,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24小時對全市的垃圾收集點、處理中心進行監控,實行精細化管理。” 目前,臨海市一天產生的垃圾量約為1300噸。在原先垃圾焚燒的基礎上,建成后日處理量達到150噸的垃圾處理體系,將形成有效補充。 宣傳推廣“全方位” 不久前,由臨海市婦聯聯合臨海市農辦開展的“推行垃圾分類 共建美麗鄉村”的活動在小芝鎮舉行。 活動現場,鐵軍藝術團的婦女演員們,以舞蹈、小品、三句半等形式,向在場觀眾宣傳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競答環節中,志愿者對垃圾分類的知識通過搶答的形式向村民提問,加深人們日常生活中對垃圾分類的印象。 “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是建設活力品質幸福臨海的重要內容,而家庭是社會生活最基本的單位,也是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維護環境整潔最關鍵的環節和最重要的戰場。”臨海市委副書記陳剛敏說。 今年以來,臨海市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巾幗先行”“垃圾分類進校園、進社區”等系列活動共計5場,2800人次參與,號召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態踴躍投身到家庭生活垃圾分類行動中來,以家庭的文明推動社會的文明。 在各個村,基層宣傳團隊也正在為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做努力。 作為永豐鎮首批九個垃圾分類試點村之一,石鼓村專門組建了垃圾分類的宣傳推廣小組,由村兩委成員、黨員干部帶頭,駐村干部、農指員、大學生村官進行配合。石鼓村黨支部副書記陳冬招說:“在垃圾桶發放的當天,我們就逐家逐戶分發指導手冊,耐心向村民宣講垃圾分類知識。” 石鼓村多次在老年活動中心召開講座,邀請村里的老人前來參加,并發放宣傳圍裙等小禮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做到人人知曉。 為確保垃圾分類普及宣傳收到實效,宣傳推廣小組的成員還經常與村里的保潔員一起去檢查村里的垃圾桶,如果發現分類錯誤的,則會再次對相應村民進行分類指導。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