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外賣污染治理應納入“限塑令”整體計劃 |
(時間:2017-9-26 10:10:54) |
日前,北京市第四中級法院正式受理重慶市綠色志愿者聯合會起訴百度外賣、美團、餓了么三家外賣平臺環境污染責任糾紛一案。環保組織請求判令被告改變浪費資源、危害生態環境的經營模式,要求企業修復已造成的生態損害;企業則回應,現有證據不能證明污染完全由外賣平臺造成的(9月24日《新京報》)。 近日,一篇題為《外賣,正在毀滅我們下一代》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起不少關注和討論。而法院正式受理這起環保組織對外賣平臺提起的訴訟,意味著人們擔心和質疑之事或已事關公共利益。這也說明外賣行業帶來的白色污染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近年來,外賣行業高速發展,成為人們重要的飲食方式。但外賣一般會附加塑料袋、一次性餐具、餐盒、牙簽等等,加之這些是消費者無需額外確認且費用已計入外賣總價中,所以這種配送稱得上“強制消費帶來強制污染”。有數據顯示,僅美團每天筷子配送量就高達1950萬雙,若計算所有外賣附加的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筷子數量,結果可能更加觸目驚心。 外賣行業帶來污染,但眼下這種訴訟也面臨現實難題:目前并沒有確切數據證明外賣造成環境污染的程度,對社會公共利益帶來的損害也很難量化。事實上,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白色污染”,快遞、家居用品、物品包裝等等,其制造的塑料垃圾并不比外賣行業少,外賣行業還稱不上“元兇”。 所以,僅對一個行業施壓對解決龐大而復雜的塑料污染問題無濟于事。白色污染治理是系統工程,是全社會的共同問題。當我們將視角轉向白色污染治理上,會發現外賣污染問題僅是冰山一角,它映射出近十年“限塑令”效果乏力的困境。 2007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開始限制塑料制品生產和使用。“限塑令”最初成效良好,但如今執行力度和效果卻大不如前,而隨著快遞、外賣等新興行業的發展,反彈得更加厲害。 究其原因,一是“限”而不“禁”,限制的力度和尺度就有了可商量的余地,缺少明確標準;二是執法和監管困難,所以違法容易而執法成本高昂,很少地區能形成長期、定期的監管制度,數額不大的懲罰無法形成震懾;第三,“限塑令”由九部門聯合監管,弊端逐漸顯露,生產、流通、監管環節沒有形成一體化管控,導致塑料袋依舊有價有市。久而久之,“限塑令”形同虛設。 大眾對外賣污染的關注,正是對“限塑令”升級改造的好時機。懲罰和修復已是事后挽救之舉,并非遏制污染的根本良方。由此,筆者認為,環保部門有責任對現在外賣的規模和污染情況開展調研,將外賣污染治理納入“限塑令”,以解決“限塑令”實施過程中的頑疾為核心,將外賣污染的新問題新對策一并納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部門監管協作,形成治理“白色污染”的一體化機制。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