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權威媒體報道消息稱,上海將用三年時間,基本實現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居民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在此期間,從源頭到末端的分類設施設備配置、全程分類物流體系也將相應成型。
未來三年內,上海全力塑造與城市發展定位相適應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
“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這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說法。作為城市垃圾管理的核心,垃圾分類貫穿到整個生活垃圾的全過程,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建立完善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同樣是保障生態安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徑。值此發展背景,自2011年起,上海開始推進新一輪的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并連續7年將此項工作列為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加以推進。
根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發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在生活垃圾分類領域推出重磅舉措,提出到2020年底,上海將基本實現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居民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生活垃圾分類質量明顯提升。其中,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接近6971噸/日,生活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34.78%。
來自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消息稱,此次《行動計劃》更加注重全程分類,圍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等多個層面。根據《行動計劃》,上海將在2020年前使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將遠超3.17萬噸/日。迄今,上海實際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能力僅2萬多噸/日,距離2020年的目標,任重道遠。
源頭不分類,末端就無法分類處置,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產生垃圾的源頭是重中之重。按照“建體系、整區域、提能力、重實效”的思路,在原來一個小區、一個單位分頭推進的基礎上,上海將實施整街鎮或整行政區的全面推進方式,構建既完整又具有規;氖占\輸處置管理鏈。針對分類類別,量化分類實效,明確了居住區達標比例、干垃圾量控制目標、濕垃圾和可回收物量的分類目標,更加注重精細化分類。各項指標任務細化至年、責任落實到區。
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是重中之重。在細化全程分類行動計劃方面,6個區將率先整區域推進,將按照“四分類”——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濕垃圾和干垃圾對垃圾準確進行分類和投放。根據上海垃圾含水率高的特性,嚴禁有害垃圾混入其他生活垃圾,日常干、濕兩分類,鼓勵資源回收。未實施整區域的地塊,則將至少選取2個街鎮進行整區域推進。截至目前,上海垃圾分類還處于零散化狀態,多在一個小區或是公司施行。
如果源頭分類了,轉運和處置環節卻不分類,垃圾混裝混運混處,這樣的分類就是“白忙活”。針對這一發展短板,《行動計劃》提出,規范源頭到末端的分類設施設備配置,完善全程分類物流體系。首先將用3年時間對全市超過1.67萬個分類垃圾箱進行改造。結合“兩網融合”系統建設培育資源化利用主體企業,重構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體系。落實單位和居住區物業的分類投放管理責任、屬地街鎮的推進責任、作業企業的收運責任、中轉環節的監督責任、末端環節的分類處理責任。
而在“十三五”這一關鍵時期,上海還將通過制度法規進一步健全垃圾分類。目前,上海正在積極開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立法工作,市人大已將條例作為2018年正式立法項目。同時上海還將進一步強化監督檢查,建立面向公眾的垃圾分類混裝混運監督舉報平臺,鼓勵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