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 推動建成全程分類體系 |
(時間:2019-3-13 12:31:54) |
上海首家從事垃圾分類活動的專業化社會組織揭牌成立、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工程開工、全國首套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正式推出……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全國排行第一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已初步形成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新格局,正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全程體系建設。 11日,上海市政協部分委員奔赴全國最大的生活垃圾處理場——上海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實地考察申城生活垃圾處置和再利用工作并展開座談。 位于長三角地區的上海,常住人口2400多萬,來滬流動人口500萬至600萬,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有2萬多噸。與上海一樣,在中國內地各城市,盡管“垃圾圍城”的壓力與日俱增,但垃圾分類的道路卻步履維艱。 2019年上海兩會上,申城首次對生活垃圾全流程管理立法,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高票通過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該條例的通過,意味著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申城正式被納入法治框架。 上海老港固廢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瑟瀾對記者說,垃圾分類有助于改善環境,直指其資源化、減量化。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長唐家富介紹說,目前上海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明顯擴大,市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達到98.99%,2018年,上海濕垃圾分出目標量為每日3480噸,實際已達到4400余噸,生活源再生資源回收量達到每日4800噸。 “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進展順利,相關產業政策、環境政策、‘定時定點’等有效措施不斷深化”,唐家富表示,上海已建成14座末端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達到28650噸,總體來看,垃圾分類“上海實踐”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王瑟瀾稱,目前老港每天處理的固體廢棄物基本在2萬噸至2萬2千噸,其中1萬6千噸至1萬8千噸是生活垃圾,包括濕垃圾和干垃圾。基地處理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填埋和焚燒兩種方式。隨著今年一家新的焚燒廠投入使用,預計下半年每天有9000噸至1萬噸的干垃圾可以進行焚燒,將大大減少填埋的量;同時,到今年年底將形成一個新的濕垃圾處理廠,屆時每天能處理1000噸濕垃圾。 “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已經推行多年,為何上海的生活垃圾量仍居高不下?數據顯示,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每天進入老港的垃圾約1萬噸,如今這一數字是2萬噸。 王瑟瀾分析,這與人口增長快、生活水平提高有關,尤其是快遞業的蓬勃發展,帶來更多的垃圾產量,“這是我們遇到的新問題,需要認真對待”。 唐家富也說,上海將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全程體系建設,要強化源頭管理、提升分類收運能力,同時加快末端設施建設,全面強化全程分類體系運作政策保障。 上海市政協常委賈鐵飛建議,上海要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建成全程分類體系,要做完整的產業體系。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李逸平提出,上海的生活垃圾處理和再利用面臨嚴峻挑戰,首先要做的事垃圾分類和減量,更重要的是從源頭消滅廢棄物,這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產業體系聯動、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