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西安垃圾分類實施一個多月 各場所垃圾分類差異大 |
(時間:2019-10-14 8:57:11) |
《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已經施行一個多月了,西安生活垃圾分類情況如何?近日,記者隨機走訪了幾個小區、商場、醫院等,發現不同場所的情況差異很大,有的場所至今沒有配備分類垃圾桶,有的場所雖配備了分類垃圾桶,但不按規定投放,而有的場所不僅配齊了分類垃圾桶,還能按規定準確投放。 垃圾分類實施一個多月 至今無分類垃圾桶 “附近小區居民都在討論垃圾分類,我們這兒連個垃圾桶都還沒有。”10月10日上午10時許,記者在蓮湖區龍首南路一條居民小巷看到,一墻角處堆積了各類生活垃圾,污水橫流,并散發著難聞的氣味。通過“路長制”管理公示牌得知,這條巷子名為聯志后村巷,全長360米。 “每天進出都要經過這兒,得捂著鼻子走,很是鬧心。”住在這條巷子的曹先生說,聯志后村巷住戶眾多,沒有垃圾桶,居民平時產生的各種垃圾都堆放在這里,這既然影響市容市貌,又不便于市民出行。曹先生說,西安實行垃圾分類已經一個多月了,聯志后村巷卻連分類垃圾桶都還沒有配齊,附近居民距離生活垃圾分類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解決處理,為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出行環境,也讓大家早日參與到垃圾分類當中。 “垃圾分類 人人參與” “為垃圾分類 為城市減負”垃圾分類宣傳標語遍布西安大街小巷,呼吁廣大居民群眾重視并參與垃圾分類。然而,記者走訪發現,位于龍首南路的龍首南區居民小區卻至今都還沒配備分類垃圾桶,小區居民各類生活垃圾全部集中投放在一個鐵質的大垃圾箱中。小區居民表示,在新聞上看到過垃圾要分類,但小區沒有配備分類垃圾桶,就算居民自己在家分類打包,到這里也只能全部扔進大垃圾箱里面,并無實際意義。 垃圾投放點無人監管 小區居民隨意投放 10月9日下午3時許,記者在團結二路慶怡小區看到,有十多個四色垃圾桶擺放在該小區垃圾投放點。記者在附近觀察了十幾分鐘發現,小區居民在扔垃圾時并不按規定進行投放。有居民手里提著一個裝有塑料瓶、酸奶盒、衛生紙等物品的透明垃圾袋,卻扔到了廚余垃圾桶里,還有居民提著黑色垃圾袋,埋頭看著手機,經過垃圾桶時隨手就扔進了一個垃圾桶里。當記者上前告知他們垃圾需要分類投放時,對方并不理會,揚長而去。 “這里沒人監管,居民可隨時隨意投放。” 小區居民王先生說,小區剛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時,很多居民都積極參與,按規定分類投放,但現在有的居民會按規定分類投放,有的卻做不到,他認為這些分類垃圾桶形同虛設。 而在上海等地,垃圾分類實施不久后,很多小區居民就自覺已養成習慣,主動分類投放,不需要專人監管。王先生表示,垃圾分類是好事情,但單靠物業監管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小區居民應從自身做起,自覺養成良好習慣,希望小區居民能主動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共同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垃圾分類成了生活習慣” 記者了解到,上海實行垃圾分類至今,餐飲場所、菜場等公共特征明顯的單位垃圾分類容器規范度和實效性明顯落后于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醫院和學校垃圾分類情況在單位分類中居于中等水平。對此,記者走訪了西安的幾個商場和醫院等公共場所,發現這些場所的垃圾分類容器規范度和實效性也很明顯,大多數人都能按規定分類投放,成效明顯。10月9日下午4時許,記者在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看到,醫院過道內放置了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四色小型垃圾桶,過道墻上還張貼著垃圾分類的標識。 “這個應該放在干垃圾桶里”、“這個應該放在濕垃圾桶里”記者在現場觀察了幾分鐘,發現不少人在投放垃圾時會先對照墻上的垃圾分類標識,然后再進行投放,對于一些拿不準的還會向周圍的人尋求幫忙。 “垃圾分類已經成了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在家也是這樣做的。”帶著孩子看病的蘆女士說,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公共場所,她都會分類投放垃圾,這已經成了她和家人的一種生活習慣。蘆女士說,垃圾分類其實并不難,只要大家用心去做,都能做得到。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