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走訪多家知名環衛企業發現,盡管環衛一體化項目變多、合同金額變大、服務期限拉長,但是他們的日子過的并不“幸福”,掘金者想滿載而歸恐怕并不容易。某種程度上,環衛市場就如“圍城”一般,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錢景”火爆,現實困難,身在其中,方知其難。 近年來,受益于垃圾分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PPP模式等利好政策,我國環衛市場保持高度增長,各地環衛一體化項目變多、合同金額變大,上億元“環衛+”訂單層出不窮,收并購勢頭也在加劇,僅在剛過去的九月,就有2起環衛領域收并購案例發生。 9月9日,瀚藍環境與廣東省深圳市國源環境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源環境”)簽署了股權轉讓框架協議,收購后有利于瀚藍環境快速切入市政環衛領域,補齊前端清掃、智慧環衛、環衛信息化等短板。 無獨有偶,又一起環衛并購來襲!9月26日晚間,森源電氣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作價5.52億元,以自有資金購買森源集團和森源重工合計持有的河南森源城市環境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森源城市環境)100%股權,正式進軍環衛領域。 除此之外,還有大型房企旗下的物業公司也在涌入與環衛相關的城市服務領域。如萬科物業在橫琴新區試水“物業城市”、碧桂園服務推出“城市共生計劃”、龍湖物業在兩江新區探索“城市管家”、保利物業戰略布局公共服務領域等,他們雄心更大,欲為整座城市提供包括市容環衛、園林綠化、城市照明、高壓管養、市政道路、水利設施等在內的管養服務,那么問題來了!業內擔憂,傳統環衛公司會不會將成物業公司的保潔部? 無論是固廢名企瀚藍環境想打通產業鏈上下游,還是森源電氣跨界進軍,亦或是物業大鱷涌入城市服務領域,近年來進駐環衛領域的企業不勝枚舉,各地小型物業、清掃、保潔公司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雖然每家企業進入的姿態不同,但看中的均是我國環衛市場化改革衍生出的巨大紅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據E20研究院預計,至2020年,環衛行業整體將釋放3000億元/年的市場空間,其中傳統清掃保潔業務約1490億元,環衛車輛設備900余億元,垃圾清運業務約350億元,垃圾分類約200億元,公廁運營192億元。 “錢景”火爆,頻現上億元的“環衛+”訂單 在美麗鄉村建設、PPP模式的助推下,現如今環衛項目已經突破傳統意義上的清掃保潔、垃圾清運,還涉及垃圾分類收集、餐廚垃圾收運處理、綠化養護、市政管養等,服務內容越來越多,合同體量也越來越大,傳統“小環衛”逐漸向“大環衛”轉變,動則上億元、幾十億元的城鄉環衛一體化項目層出不窮。 如2017年僑銀環保中標迄今最大的67億昆明官渡區環衛一體化PPP項目、北京環衛集團2019年1月斬獲35.83億的滁州環衛一體化項目、7月拿下的14.23億廣東江門蓬江區環衛項目,龍馬環衛2019年2月中標15.05億石獅市環衛一體化項目、9月中標的17.86億海南樂東城鄉環衛一體化項目等。 還有前不久,10月17日,合同總金額近50億元的“標王”誕生——浙江湖州市南潯區城鄉環衛和固體廢物(工業固廢除外)綜合處理一體化評標結果公示,美欣達集團綜合實力排名第一,投標報價1.65億元/年,合作期30年,合同期內的總合同金額高達49.5億元,有望榮獲2019年環衛“標王”稱號。 據中國固廢網不完全統計,僅在剛過去的八九月份,兩個月內,全國共有10個億元級城鄉環衛一體化訂單釋放,總投資高達84.56億元,以每月平均5個標速度在縣市啟動(如下圖),足見環衛市場化的熱度依舊。

時至今日,進駐的企業都在紛紛擴地盤,使出渾身解數跑馬圈地,各家企業中標捷報頻傳,斬獲的訂單少則幾百萬、幾千萬,多則幾億、十幾億等,僅龍馬環衛一家,今年前9個月入手的合同金額已超百億。 市場如“圍城”:身在其中,方知困難 然而,E20走訪多家知名環衛企業發現,盡管環衛一體化項目變多、合同金額變大、服務期限拉長,但是他們的日子過的并不“幸福”,環衛市場化改革駛入深水區頻頻受資本青睞的同時,個中風險也是不言而喻,身在其中的掘金者想滿載而歸恐怕并不容易,存在多重隱患。 某種程度上,環衛市場就如“圍城”一般,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用前幾年較為流行的話語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國環衛市場前景看似火爆,現實困難。 第一:盲目投標、低價中標,白熱化競爭提前到來 E20研究院認為,對于環保細分領域而言,我國環衛行業有別于其他固廢行業,如危廢處理等領域較高的技術壁壘、垃圾焚燒領域較高的資金壁壘等,市場準入壁壘相對較低,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加入而來,不少于5000家企業共同競爭。其中以規模較小的環衛企業為主,市場集中度CR10在25%左右,相對較低。 桑德新環衛總經理張新建在接受中國固廢網采訪時指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感覺到項目越來越難拿了,進駐的企業不勝枚舉,競爭太激烈,在我看來我國環衛市場已經進入紅海了,哪里還有什么藍海,進來容易,要想項目持續盈利難上加難。 在2018(第十二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僑銀環保董事、副總經理周丹華也表示:環衛市場化風起云涌,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進入環衛行業,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提前到來,低價中標、盲目投標的趨勢不斷蔓延,這種趨勢下,導致了環衛市場進入了死循環怪圈。 “更有甚者,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往往壓低已有的預算,選擇社會資本方參與環衛項目,對于企業來說,議價空間非常有限,容易滋生腐敗、低價競爭不良現象,你降五毛,我降兩塊,拼的好像不是誰專業能力強,而是誰敢降價。”某環衛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 另一位同行高管對此非常認同,“不惜一切代價的低價中標——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的行為,最終影響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對甲方或者政府來說,低價中標,一方面會讓他們誤認為環衛企業門檻很低,隨意租賃幾輛車輛、雇傭一幫工人就可從事環衛行業,可以無節制的壓低報價或預算;另一方面,企業低價低質拿的項目,要想取得收益,勢必會在人力、資金、設備上有所縮減,影響居民對環境生活水平的感官,背離了環衛市場化改革的初衷。” 第二:投資高昂與縣域財政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 在我國,環衛項目主要實施主體是地方環衛管理部門(環衛局或城管局),加之環衛企業缺乏直接收費依據及標準,無法建立由商業用戶甚至居民用戶直接支付的使用者付費制度,因此我國環衛企業幾乎全部用戶(直接營收來源)均為政府用戶。項目多采用政府購買服務及PPP等形式開展,服務期限對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多為1-3年、PPP項目10年以上。 對于這種付費模式單一、過度依賴政府付費的支付行為,不少企業開始擔憂:目前城鄉環衛一體化巨量合同層出不窮,全國各地一窩蜂推項目,然而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明顯,用于環衛項目的財政支出費用不盡相同,局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項目回款難,欠賬現象時有發生,長此以往會拖累不少企業。 上述環衛企業坦言,作為市場化改革的前沿省市,自海口打開環衛市場化改革局面,取得良好的生態和環境效益之后,海口附近的縣區,無論財力是否能夠支撐,動不動就啟動上億的環衛項目,局部地區用于環衛服務花費遠超于政府可支付的范圍,投資高昂與縣域財政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愈發地突出。 據媒體第三方數據顯示,以海口為例,海口市2018年的GDP為1510.51億元,按環衛服務花費占GDP的比重2.72‰推算的話,海口市的理論環衛市場規模只有4億元左右,但海口市的實際環衛服務花費超過10億元,占2018年GDP的7‰左右。 第三:甲方履約信用不足,企業應收賬款“水漲船高” 欠發達地區財政支付能力不足,這是個“硬傷”,但E20研究院認為,隨著垃圾分類價費機制、扔垃圾要付費的理念形成,以及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城鄉環衛改善的重視,相信不久的將來,用于環衛領域的政府支出將會增加。 眼下,若資本市場給予環衛行業“關愛”,融資暢通也能解決“缺錢”的燃眉之急。但實際上,令企業痛苦的是,前端的環衛企業融資困難,投入巨資購買的車輛很難進行貸款抵押,轉運站雖可以做擔保抵押貸款,但是做到手續齊全也非常困難。 國內環衛企業尋求主板上市更是不易,眾所周知,環衛企業IPO已經有些年頭了,但時至今日國內仍然沒有一家主業為環衛服務的主板上市公司。 E20對部分國內上市或擬上市環衛企業財務指標與莊臣及Waste Connections進行對比發現,國內環衛企業應收賬款普遍偏高,資金回籠速度慢。資金周轉狀況較差的原因之一在于國內環衛運營業務主要客戶為政府客戶,部分地方政府財政支付相對較慢,有明顯的拖欠行為。 一旦政府或甲方不遵守約定履約信用不足,無法及時給環衛企業支付服務費,企業不得不尋找可靠的融資渠道或者借錢周轉資金,給工人支付工資,維持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某企業高管說到,資金鏈好的大型環衛企業還能墊付,但在強監管、緊信用、去杠桿的金融大環境,也支撐不了多久,中小型環衛名企最先受波及。 他繼續說:“我們遇到的難題不是一下子讓企業沒錢了,而是無法確定甲方下一筆回款何時到賬,拖欠多久,但企業支付環衛工人的工資、車輛的購置與維護保養等時間非常確定,導致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根本無心拓展業務,就是等錢來填充空缺的資金池。” E20呼吁,作為一項勞動密集型、涉及民生的行業,環衛行業關系到民生及眾多環衛工人就業和社會穩定問題,政府和企業應一起解決工人工資拖欠問題。企業應該量力而行,不應一味跑馬圈地,識別優秀項目,將應收賬款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將精力放在改善環衛工人生活上;政府應及時撥付企業保潔費,將項目托付給信譽好、實力強、資金較為完善的社會資本方,保障工人工資及時支付。 除此之外,我國一些地方的環衛行業還面臨人口老齡化嚴重、作業不規范、標準缺失或者規范過嚴等問題。 結語 “這個行業看似火熱,大家抱著掙快錢的心態試一試,都想過來分一杯羹,實際上大家只看到光鮮的一面,沒有意識到光鮮背后的辛苦,從業十余年,真切感受它是一個收入微薄甚至經營不好會虧錢的行業,沒有做好充分的心里準備,最好不要輕易踏入。”一位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說。 環衛行業面臨的問題,同樣是近兩年部分環保企業遭遇的挫折。受制于大的環保行業資本遇冷、行業負債率高企、嚴控金融風險等因素,我國環保產業將呈現由高速發展逐漸轉變為高質發展的全新局面。 采訪中,受訪者都不約而同談到,經過新一輪的洗滌與沉淀,行業“馬太效應”比我們想象要提前,資金實力弱、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發展粗放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規模大、資金實力強、技術先進、管理水平高的綜合性企業將會成為行業主流。 亦如大浪淘沙,方知誰在裸泳,身在其中,方曉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