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垃圾分類在全國各個地區的推進,垃圾處理行業也愈發壯大。對于居民來說,垃圾處理只是每天的舉手之勞,但大家每天扔掉的垃圾,在相關企業眼中則代表著無限商機。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OECD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生活垃圾產量保持5%左右的增長,2018年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2.28億噸,當前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產生垃圾最多的國家。在過去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始終高于無害化處理量,大量城市生活垃圾未經處理直接堆放,垃圾分類顯然很有必要。
2014-2018年中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一年新增7000多家垃圾處理企業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標志》,對生活垃圾分類標志的適用范圍、類別構成、圖形符號進行了調整,并將于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46個重點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53.9%,其中上海、廈門、寧波、廣州等14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超過70%。30個城市已經出臺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或規章,2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已啟動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的大力推行,給垃圾處理相關企業帶來了商機。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經營范圍中含“垃圾處理”的在業、存續、遷出狀態企業已超2.7萬家。 近年來,垃圾處理企業年增量逐年攀升:2017年、2018年新增垃圾處理企業分別為3889家和5378家,而截至11月18日,2019年新增該類企業已超過7300家,占總量的26.49%,平均每天就有約23家新企業出現。 具體來看,注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的垃圾處理企業數最多,為1萬余家,占總量比超過40%。從行業分布來看,垃圾處理企業多集中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及“水利、環境和公告設施管理業”。此外,垃圾處理企業的所持有專利數已超3.8萬件。 除此之外,有不少垃圾處理相關企業獲得資本青睞,中國天楹、航天晨光、中環環保、綠色動力等企業均已上市。據企業財報顯示,綠色動力2019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2.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28%,凈利潤3.23億元。而中國天楹2019第三季度營收達50.2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近9倍,該企業有望借垃圾分類政策東風快速成長。 目前居民的垃圾分類習慣在期初形成階段,是垃圾分類企業入場或轉型的好時機,誰能夠在這一階段抓住抓牢更多的用戶手里的垃圾,誰則能夠獲得更大的蛋糕。此外,與垃圾分類相關的細分產業,即垃圾分揀回收、固廢、資源再生和環衛設施產業,也將會因為垃圾分類帶來的市場機會,迎來較大的進步。 細分領域商機多,新興產業受資本青睞 在垃圾分類制度剛剛推行時,“代扔垃圾”一度成為熱門業務,各個地區的賣家“貼心”地提供了代分類、代跑腿扔垃圾服務,還分為按次付款或包月。從事專門代扔垃圾的工作最多一個月可獲得過萬元的收入。 在電商平臺上,上門回收垃圾業務也悄然興起,并形成了“互聯網+垃圾回收”商業模式,受到了資本青睞。 例如,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服務平臺“閑豆回收”于去年宣布完成億元級C輪融資,由中美綠色基金領投、蕓怡資本等跟投;垃圾分類回收平臺“奧北環!币勋@得來自京東和峰瑞資本的千萬元融資。“互聯網+垃圾回收”正在成為環保行業新“風口”。 對于行業內的企業來說,垃圾處理的細分領域環環相扣,且均擁有不小的發展潛力。未來將在四個細節方向有望受益于垃圾分類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分別為環衛設備、垃圾焚燒細化、餐廚及廚余處理市場以及再生資源回收。 垃圾分類可以使得垃圾資源利用利益更大化,給產業和社會創造更多價值,具有大力推行的必要性,從垃圾分類產業鏈協同角度而言,前端的垃圾分類服務、中端的垃圾分類轉運、終端的廚余垃圾處理、滲濾液處置、垃圾焚燒等相關企業均將從中受益。 近日,快遞、餐飲等行業也開始在垃圾分類上下起了功夫。據了解,部分快遞企業已經開始投用環保快遞盒,部分連鎖餐企則開始嘗試漸進分類。 據媒體報道,餐飲品牌和合谷目前已有初步的垃圾分類工作環節,主要為將餐余垃圾與其他垃圾分類;而嘉和一品已開始付費清運門店產生的廚余及其他垃圾,一家門店平均每月的垃圾清運費用在1000元左右?爝f、餐飲企業也可以借力政策,構建自身環保體系,以此減少包裝成本。 垃圾分類催生廚余垃圾處理需求,未來五年將迎投資高峰。根據經驗數據,每人每天產生的廚余垃圾約為0.3-0.5kg,數倍于餐廚垃圾(每人每天產生量約為0.1kg),預測僅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每天的廚余垃圾清運量就達到13萬噸,廚余垃圾的處置能力缺口大,預計投資規模將超650億元。 前端企業最終的盈利模式是提升可回收物的分離、再生工藝,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空間。 投資這類企業的著眼點在于其是否擁有相應的精湛的技術,例如一個普通的牛奶盒回收處理后,之前只能得到紙漿,造紙廠會因為其含雜質量高而不愿意回收,但如果通過分離技術便可以得到紙漿、再生塑料和再生鋁,大大提高了可利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