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講"智慧"用"制度":杭州蕭山探索垃圾分類"新路子" |
(時間:2019-12-26 8:58:36) |
在杭州蕭山錢江之光名城小區,住戶夏先生要將老婆雙十二的“戰利品”快遞紙盒處理掉。他沒有打電話給收廢品師傅,而是來到了小區內的“兩網融合”回收點。放置快遞盒、站定、點擊人臉識別,2秒之后,夏先生就將紙盒“賣了”出去,還收獲了500積分。 “積分聯通支付寶,直接可以當錢花,我已經賺了7000多積分了,正好充實我的‘小金庫’。”夏先生告訴記者。智能回收、刷臉識別、積分兌換,聽起來頗有些“黑科技”的味道,其實早已在蕭山“落地開花”。 近年來,為推動垃圾分類落地,把分類從口號變成生活習慣,杭州蕭山全力推進垃圾分類點的擴面增量,在蕭山所有鎮街、平臺城市化管理區域內的555個小區實現100%垃圾分類覆蓋。農村方面,18個鎮街共319個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分類實現100%覆蓋;公共場所方面,已啟動全區共6000余家沿街商鋪的垃圾分類。 除了智能回收亭,記者還在錢江之光名城小區里見到了有帶“芯片”的“小綠桶”,專門用來收集易腐垃圾,擁有獨立編號和智能芯片的專業垃圾桶。當“小綠桶”接觸到稱重器,芯片會自動識別桶內易腐垃圾的重量,并將數據實時上傳到全區的“生活垃圾智能監管系統”。 作為全省首個線上智慧+生活垃圾監管系統,“生活垃圾智能監管系統”為全區垃圾分類數據提供了一個“超級大腦”, 在大數據分析管理支撐下,實現對分類監管細化到戶。 “小綠桶”還能有效破解易腐垃圾與其他垃圾混投的難題。“我們每天可以在電腦里實時看到每戶家庭產生易腐垃圾的量,如果哪戶人家數據一直異常,小區的勸導員就會上門去了解情況,到底是最近出門沒有產生易腐垃圾,還是與其他垃圾混投了,可以有針對性地去解決。” 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自“小綠桶”放置后,每月住戶都能收到一條短信,一個月的易腐垃圾投放頻率、投放量、參與分類情況等一目了然,無形之中增加了責任感與參與感,也為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提供了數據支撐。通過數據分析,社區有針對性地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和引導工作,不斷提升居民參與率、準確率和滿意率。 此外,錢江之光名城小區以“黨建+生活垃圾分類”模式為抓手,把黨組織帶動網格管理作為突破口,制定了“一圖一表”。小區被分成若干網格,社區干部擔任網格長,黨員和志愿者擔任網格成員。小區的垃圾分類評價表則根據垃圾分類智能監管系統反饋的情況,每個月都會對每一戶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評價并上墻公示。 除了能直觀了解每戶家庭的垃圾分類情況,“一圖一表”結果還被運用到了考核和激勵制度中。分類表現好的家庭、樓道、小區不止有機會評選街道出臺的“三級評價體系”示范家庭、示范樓道、示范小區,還有望獲得街道的“特別”獎勵和學習機會。 據悉,與錢江之光名城小區一樣,蕭山區內各個社區、村都結合自身特色,建立長效機制,發揮網格員、黨員等模范帶動作用,做好垃圾分類宣傳督導工作,引領垃圾分類新風尚。 垃圾分類最怕什么?怕的是“先分后混”。居民分得很仔細,最后末端又被“一鍋燉”。 針對這一“痛點”,蕭山通過兩個易腐垃圾末端處置項目,實現資源再利用,真正將易腐垃圾“變廢為寶”。 混濁不堪的“泔水”經過“餐廚廢棄物預處理+中溫厭氧發酵+沼氣凈化發電+資源回收利用” 的工藝,變成清晰可見,能夠澆花、養魚的清水,這個“神奇”的場景每日都在蕭山環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上演。 “公司目前規劃收運、處理餐廚廢棄物200噸/日,通過整套系統的處置,可將進場的餐廚廢棄物轉化成生物柴油原料、電力、熱力等高價值物。”環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憑借處理裝置,該項目日發電量能達20000度以上,滿足2400余戶家庭的日常用電需求。另外,當項目滿負荷后,每年可處置餐廚廢棄物73000噸,產生沼氣近700萬方,發電900多萬度,資源化利用率達90%以上,真正為垃圾找到‘出路’。” 據悉,為了將各類生活垃圾“變廢為寶”,蕭山共布點建設了八大處置企業、九個末端處置項目,構建起了蕭山垃圾治理全鏈條閉環,實現了從“混合處置”到“分類處置”的轉變。
|
|
|
|
推薦圖片 |
 | 全國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工作會議在京召 | 12月22日至24日,全國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和完善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