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垃圾分類熱度大熱,相關政策密集出臺,一方面國家領導人從國家高度表態對垃圾分類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另一方面,當前固廢法修訂草案在國常會獲得通過,其中就包含了垃圾分類立法內容,可見垃圾分類政策高度不斷提升,制度釋放將加速推進分類工作,環保板塊將再度得到市場重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生產與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廢物也隨之迅速增加,環境污染等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環保行業也并不缺乏業績持續穩成長的公司,如:瀚藍環境、偉明環保等,然而,在一個好賽道上,如果有低估值卻沒有催化劑這一時機的配合下,行業也是很難呈現大轉變的。 環保市盈率pe(TTM)

然而催化劑來了,上海將于7月1日正式實施史上最嚴厲《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條例規定,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將實行“四分類”標準: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濕垃圾、干垃圾。個人不按規定標準投放垃圾,最高可罰200元;單位不按標準進行運輸處理,最高則可罰5萬元。

其實國內的垃圾分類早在2000年就已經開始了,第一批8個試點城市就有上海。不少城市長大的90后都或多或少聽說過垃圾分類,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垃圾分類還停留在各種公益廣告和橫幅上,沒有走進尋常百姓家。 這次《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具有標桿性的意義,垃圾分類要從概念落地了。 按照國外的先進經驗,垃圾處理是個非常巨大的產業鏈,從收集到最終處理,鏈條非常多,每個環節都可以單獨拿出來講,三言兩語根本講不完。 不過隨著垃圾分類從概念落地,也就是收集端的變化,垃圾運輸和固廢處理產業將從中得利。 垃圾運輸。以前無論什么垃圾都是一輛車運輸,現在要進行分類,不同的車運不同的垃圾,自然需要增加采購垃圾運輸車輛。據央視財經的消息,上海將在2019年底前配備960多輛濕垃圾運輸車輛,4千多輛干垃圾運輸車輛,17輛有害垃圾運輸車輛。 所以,作為專用車輛、環衛設備及配件的制造和銷售的上市公司,龍馬環衛率先受到資金關注,6月初至今呈現連續放量上漲。 除了垃圾運輸之外,固廢處理,垃圾焚燒產業更是空間巨大。 一般不可回收的垃圾要不填埋要不就焚燒,但填埋不但浪費土地還會造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垃圾焚燒產生的污染物可以得到有效收集,焚燒已逐漸成為固廢處理的主要手段。 在發達國家,焚燒是主流的生活垃圾處理方法,日本在1998年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比例已經達到了80.4%。挪威、比利時等歐洲國家的垃圾焚燒處理比例均超過了70.0%。相比之下,國內的垃圾焚燒占比依然很低,2017年只有43.8%,根據十三五規劃,2020年要達到50%以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國內有6家上市公司是以垃圾焚燒為主業的,另有2家在香港上市。從長期看,營收利潤表現較為穩定的有瀚藍環境、偉明環保等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