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江蘇沛縣:垃圾分好類 “五廢”變“無廢” |
(時間:2020-4-17 8:37:31) |
農舍、河塘、田園,一片片油菜花點綴其間。4月初,記者來到微山湖畔的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五段鎮,眼前的鄉村圖景,讓人感受到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效。當地人說,他們有一大法寶,就是做好垃圾分類和生態處置。 當前,國家大力倡導垃圾分類,農村地區是重點也是難點。從2017年以來,沛縣創新實踐具有簡便化、長效化、實用化、生態化、資源化、經濟化六種特征的垃圾分類處置“六化”新模式,并在全縣18個鎮(街道、場)大力推廣。沛縣城管局局長張繼東表示,這一舉措,讓可堆肥垃圾、餐飲泔水、社區糞便、畜禽糞便、果蔬尾料等城鄉“五廢”充分利用,實現生態環境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雙贏,助力徐州建設“無廢城市”。 垃圾分一分,簡便易行可操作 每天,五段鎮許口村村民謝梨英都會把垃圾分類放到兩個小桶內。“綠桶放菜葉、果皮,沛縣話叫可漚垃圾,其它垃圾放灰桶里面。”謝梨英告訴記者,保潔員定時上門收取,不用大家操心。 記者了解到,對于瓶瓶罐罐等廢品,沛縣村民們直接用來賣錢,不列入垃圾序列。而廢燈管、農藥瓶等有毒有害垃圾,數量很少,鎮村干部動員農戶將其單獨投放,放置在小孩抓不到的隱蔽地方,待沛縣有毒有害垃圾處理廠建成后,由專門的服務公司每月上門收購一次。 沛縣探索的垃圾“兩分法”,簡便易行,操作性強,符合當地實際。當地對保潔員推行“多收多獎”,保潔員每收集1公斤可堆肥垃圾,可得到鎮政府的獎勵0.16元。而對于積極配合的農戶,則通過“光榮榜”“星級戶”等形式進行精神激勵。五段鎮高莊村黨支部書記王速俊說,農村具有院落式居住環境和熟人社會環境,保潔員在上門收集時,對于分類不到位的農戶,便于當場監督和直接勸說。 圍繞垃圾做文章,沛縣早已行動。2011年,沛縣啟動農村垃圾收運體系建設,將農村垃圾進行收集、壓縮、轉運到郊外集中處理。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進,進一步減輕了終端的壓力。 沛縣政協委員、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魏垂敬,多年來跟蹤研究、設計引導了沛縣的垃圾分類處置事業,被當地人稱為“垃圾分類處置專家”。他調查發現,農村垃圾中的60%,完全可以就地轉化成肥料,沒有必要運輸幾十公里、花費七八十元運到郊外處理。 垃圾分類,就是應對之策。為此,魏垂敬在五段鎮開始了試點,并編了順口溜:“可賣廢品自己賣,有害垃圾單打包。以上兩種不入類,日常分類記兩條:可漚垃圾放綠桶,厭氧發酵變‘三沼’;其它垃圾灰桶盛,轉運電廠去焚燒。” 五段鎮宣傳委員豐志誠介紹,他們還錄制相關專題片,開展專題培訓,成立了“沛縣綠益環保志愿者協會”,志愿者深入村莊和學校宣傳,增強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自覺性。經過幾年努力,當地村民已經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魏垂敬委員關于垃圾分類處置的提案,引起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并轉化為相關部門的具體舉措,推動垃圾分類處置工作在全縣開花結果。”沛縣政協主席郝敬彬說。目前,沛縣的探索,得到多方肯定。2017年,沛縣被住建部列入“全國首批100個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2018年11月30日,江蘇省農村垃圾分類現場推進會在沛縣召開,“沛縣模式”引起了更多關注。 廢物變成寶,三筆賬單都劃算 對于收集的可堆肥垃圾,它們去了哪里呢?記者調查發現,全部被送到當地的厭氧發酵站。 在許口村,一座看起來平常的小屋,其實“別有洞天”。對于保潔員收集來的可堆肥垃圾,管理員王培營把它們經機器粉碎后,直接進入厭氧發酵池。王培營說,在屋內的進料口下,地下有兩座中型厭氧發酵池,每座有50立方米,可以滿足村莊需要,實現就地處置。 “之所以運用雙池循環,就是要留出緩沖時間,讓廢棄物充分自然發酵,而不是通過電加熱等方式輔助發酵,這樣更加低碳環保。”沛縣農村沼氣研究所所長、厭氧發酵池建造專家周慶運說,如果物料數量多,還可以建設三池、四池、五池,進行循環。 包括保潔員收集的可堆肥垃圾在內,“五廢”垃圾都可在厭氧發酵池混合發酵,有效實現“垃圾分類+廁所革命”后續物的協同處置,每天可進料處置量3噸,夏季可達5噸。 根據實踐,冬季約30天,夏季約15天,可完成全程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沼渣、沼液“三沼”新資源。周慶運介紹,沼氣供給附近農戶燒飯或燃氣熱水器洗澡;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用于農作物;自然分離的沼液還能兼作生物殺蟲劑和葉面噴施肥,對于防治蔬菜蚜蟲、果樹紅蜘蛛有很好的效果。 不僅要算生態賬和社會賬,還要算經濟賬。常住人口1000余人的高莊村,一年產生的“三沼”,如果按照市場價出售,可達到4萬多元。同時,與運往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相比較,運用厭氧發酵法就地處置,給地方政府節省費用155元/噸,(包括運輸70元/噸,垃圾中轉站的壓縮和滲濾液處理20元/噸,進廠焚燒65元/噸),給國家節省電價補貼及其它優惠145元/噸,合計給國家和地方政府節省費用300元/噸。 沛縣五段鎮黨委書記張興浩表示,自2017年7月以來,五段鎮先后在高莊、許口、余莊、六段、后五段、龍塘和張莊7個行政村建成了14座中型厭氧發酵池。目前,正在鎮郊建設綜合型厭氧發酵站,實現全鎮多種廢棄物協同處置的新格局。 機制有保障,全面復制可推廣 垃圾分一分,村莊美十分。如今在沛縣的各個村莊,環境改善了,群眾的幸福指數提高了,一幅“干凈、漂亮、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圍繞“六化”模式,沛縣進行全方位保障。沛縣城管局依托數字化城管信息平臺,對所有處置設施安裝監控設備,隨時查看設施運行情況,全程監管。制訂督查考核辦法,形成“縣對鎮、鎮對村、村對保潔員”三級督查考核獎懲的評比機制,營造了鎮與鎮之間、村與村之間、保潔員與保潔員之間爭先的氛圍。 同時,為農戶配備25萬只垃圾分類桶,為1327名分類保潔員每人都配備分類收集電動車。配備盛放“其它垃圾”的移動式垃圾箱體2260個和“其它垃圾”中轉車輛121輛,建設運行農村垃圾壓縮中轉站19座,有力保障了城鄉垃圾分類收運體系高效運轉。 在經費上,建立“3個一塊錢”資金保障機制。與村民“每人每月一塊錢”相對應,縣財政、鎮財政各配套同樣數目的資金,每年可籌集資金3000余萬元。 沛縣全面推廣“六化”模式的力度正在不斷加大。沛縣城管局副局長張家啟介紹,2017年至今,沛縣共建設以厭氧發酵為主的垃圾處置硬件設施86處,計劃今年上半年再建設雙池循環厭氧發酵設施31處。2016年,沛縣已運行垃圾焚燒發電廠,解決了“其它垃圾”的出路。2019年,沛縣又建成并運行大型厭氧發酵站,協同處置“五廢”垃圾。沛縣正在形成以大規模集中處置與各鎮村就地處置相并行、全縣域廢棄物生態資源化利用的新格局,將來會實現從“五廢”到“無廢”的華麗轉身。
|
|
|
|
推薦圖片 |
 | 脫貧攻堅戰決勝階段,雅居樂環保集團傾力相 | 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同時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這兩項事業都是建立人民幸福生活小康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高效扶貧攻堅的任務,4月13日-14日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