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廣元市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置工作 |
(時間:2020-8-21 10:39:48) |
環境如水,發展似舟。在秦嶺山脈的崇山峻嶺之中,有一座把綠色融入發展脈絡的城市——廣元。2017年,廣元被國務院列為全國46個生活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之一。 兩年多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堅持把垃圾分類這件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的“關鍵小事”,作為建設中國生態康養旅游名市、中國最干凈城市和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工作,緊盯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關鍵環節,拉高標桿、先行先試,探索出一條符合盆周山區特點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置新路子。 順向謀劃逆向推進筑牢制度基石 垃圾分類推進伊始,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準確把握市情的基礎上,明確了“全面統籌、順向謀劃,末端牽引、逆向推進”的思路,制發了實施方案、責任清單和問題清單,分階段下達重點任務。 推進過程中,我市將市城區作為示范城市建設重點區域,在縣城同步推進,實現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居民區垃圾分類工作,10年投資約2.8億元。建立經費分擔機制、服務企業垃圾分類監督考核機制等,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績效考核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制定出臺了《廣元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為規范生活垃圾分類、餐廚垃圾治理提供了法治保障。 落實“兩分一化”形成有效“閉環” 在108花園小區智慧居家館,市民陳永康把已經分裝的垃圾遞給工作人員。稱重、刷卡、積分,短短1分鐘,她的積分卡里增加360分,相當于3.6元。 每天,有很多市民“光顧”智慧居家館,而這僅僅是我市調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的一個縮影。通過落實“兩分一化”,我市形成了垃圾分類前端、中端、末端的有效閉環。 我市強化廣泛宣傳全方位、示范帶動全覆蓋、獎勵激勵全到位,引導居民“源頭分”,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積極性。新聞媒體持續開展公益宣傳,開展垃圾分類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等活動,實施范圍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1.33%。構建“互聯網+垃圾分類”云平臺,建成智慧居家館163座,用戶通過分類投放垃圾兌換生活用品或現金,目前已注冊登記22萬戶、參與率達40%,以街道為單元,建成示范片區25個。 我市積極實施專員“中端分”,著力解決分類不徹底、先分后混的問題。強制分類單位設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兩組分類處,住宅小區配備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兩組分類桶,并落實責任人。垃圾中轉(壓縮)站安排垃圾分揀專員2—3人,做到應分盡分。智慧居家館配備垃圾分類師160余人,提高了垃圾分類知曉率和分類投放正確率。 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實現末端“資源化”是目標。對可回收物由回收企業進行資源化利用,實施范圍內回收利用率達27.3%。建成投產日處理能力100噸的餐廚垃圾處理廠,配備專業運輸車12輛,累計收運處理廚余垃圾12688.6噸,回收廢棄油脂576噸,全部轉化為生物柴油。建成日處理700噸的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累計焚燒處置其他垃圾40余萬噸,發電量近2億度。建成有害垃圾暫存點1處。 示范帶動全域治理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以前垃圾亂飛,現在干凈整潔,日子更舒心了。”在朝天區中子鎮轉斗鋪社區,村民相祥云指著房前的兩個垃圾分類桶和不遠處的垃圾收集固定點高興地說。 我市在抓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同時,按照“分得開、投得出、收得攏、運得走、處理好、保持住”的思路,全域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編制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總體方案,制定了全市環衛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備五年規劃,大力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鎮(鄉)轉運、市(縣)處理”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在30%以上的行政村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新建農村片區生活垃圾中轉(壓縮)站75座,按需配備運輸車,實現了行政村保潔員和收集設施全覆蓋。 垃圾分類是推進綠色發展的一道必答題。據統計,市城區平均每年產生生活垃圾約15.3萬噸,通過垃圾分類,每年可回收4.2萬噸,回收利用率達27.3%,減少收運處理費用840余萬元。如今,廣大市民正逐步養成文明習慣,廣元初步形成了環境改善、經濟發展、群眾得益的多贏局面。
|
|
|
|
推薦圖片 |
 | 政企合作 雅居樂環保加速打造廣西環保產業 | 2020年8月16日,廣西三江口節能環保產業園項目招商發布會暨項目簽約儀式在廣西來賓市象州縣舉行。來賓市市委書記農生文,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廖和明,象州縣委書記熊健,象州縣人民政府縣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