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杭州蕭山一年建成244個垃圾分類示范小區 |
(時間:2021-2-24 10:33:19) |
“每天都是這個點見面!你瞧,桶里都是易腐垃圾,我都分揀好了,保證都對。”一大早,家住蜀山街道湖山春曉小區的王阿姨來到了小區一個定時定點開放的垃圾投放點,像見到老朋友一樣與站在一旁的垃圾分類引導員打招呼。 在杭州蕭山,這樣的“綠色”場景隨處可見。數據顯示,2020年,蕭山區已建成省、市、區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共計244個,占比超全區分類小區的40%。知曉每天何時投放垃圾、如何投放垃圾、該到哪里去投放,已經成為所有蕭山居民的必修課。 “花式”破題 從源頭再“突圍” 去年3月開始,湖山春曉小區撤掉了原本放置在小區單元樓下“24小時服務”的垃圾桶,居民需要在每天早、晚兩個固定時間來到固定的投放點位。 “原本錯投、誤投現象時常發生,讓小區的垃圾桶‘很受傷’,‘撤桶’以后,小區環境變好了不少。” 湖山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慢慢接受,再到漸成習慣,居民們一邊成為“定時定點”模式的踐行者,一邊也成為“定時定點”模式的受益者。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蕭山各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的創建各有各的“解法”。借助基層治理平臺,在寧圍街道寧稅北苑,垃圾分類成為“寧聚藍·智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區將垃圾分類納入社會治理積分,每季兌換積分,并與年終福利掛鉤,調動老百姓參與積極性。如垃圾分類參與次數24次及以上即為紅榜居民,不僅張貼在樓道公示欄上,而且還可以獲得6個積分,每月參與次數5次以下的為黑榜居民,扣減3個積分。另一方面通過數字賦能,結合居民日常投放情況設定基礎“交付量”和“參與數”,一旦發生數據異常,系統就會立即報警,“五位一體”小分隊便會上門核查,詳細掌握居民投放情況,同時更便于精準宣傳。 垃圾分類,不是簡單積分,而是需要精細分類。為此,小區還投入60萬元,專門建造了新集置點,落實了再生資源網點。通過幾個月努力,現小區垃圾分類參與率達95%以上,小區已成功通過市級示范小區驗收,小區內環境整潔得到居民好評。 而在年輕人居多的北干街道金山西苑社區,為小區多數年輕人“打造”的21天垃圾分類朋友圈打卡獎勵活動、期滿30天開展垃圾分類游園活動等,讓定時定點的理念深入到更多年輕人心中。 持續發力 末端處置再提升 當然,從源頭再“突圍”的同時,蕭山也在垃圾末端處置能力上持續發力。 在蕭山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紅墾農場,新“上馬”的綠色循環綜合體項目總占地面積達30000余平方米,設計規模為日處理垃圾轉運規模2000噸/日,滲濾液處理規模500立方米/日。除了“胃口大”,該項目還在“清潔直運”的基礎上創新增加了“高效轉運”環節,簡單來說就是垃圾先“瘦身”再焚燒。 車間內,4條壓縮生產線將每天運輸的垃圾進行壓裝,主要是為了壓出這些垃圾中的污水,壓縮后的垃圾水分大量減少,再通過轉運車運輸到焚燒廠進行處理,減少了運輸過程中拋灑滴漏情況的產生,提升了后期焚燒的效率。 去年底,蕭山區卓尚環保二期建設項目、蕭山綠色循環綜合體項目、南部固廢資源化利用項目等三大垃圾末端處理項目建成并投入試運行。這三個項目“各有所長”,從易腐垃圾處置、生活垃圾壓縮轉運、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處置等多個方面,提升蕭山乃至全省的垃圾末端處置能力。 如果說推動生活小區垃圾分類是看得見的“新時尚”,那么垃圾的末端處置則是老百姓“看不見的服務”。隨著三大垃圾末端處理項目持續“上馬”,蕭山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已從“全鏈條”體系構建的初始階段,邁入了“精細、提升”的第二階段。
|
|
|
|
推薦圖片 |
 | 潤立漆再登央視 推動健康涂料走入百姓家 | 國家權威媒體成就實力品牌。潤立漆繼登陸CCTV-1和CCTV-10兩大頻道以后,于11月下旬再一次獲得了央視“通行證”,陸續在CCTV-4中文國際和CCTV-7國防軍事兩大熱門頻道展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