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分類處理,是建設生態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和市民素質的重要舉措,對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12月28日下午,以“參與垃圾分類,共創生態內江”為主題的第52期“甜城連心橋·網絡社區對話”上線;顒又校瑑冉谐枪軋谭ň窒嚓P負責人作為受邀嘉賓向網友介紹了內江實施垃圾分類工作情況,并普及了有關知識。
內江城區日均垃圾產生量在600-800噸之間,實行分類處理勢在必行。據嘉賓介紹,內江一直倡導市民自覺分類、主動分類,2019年開始大力推進相關工作,加強垃圾末端處理項目建設,目前已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在推行垃圾分類處理過程中,內江將“數字化”賦能于生活垃圾分類,創新開展“甜城碼上收”生活垃圾分類智慧化模式,即投放時通過專屬二維碼,“一戶”定制分類身份;收集時掃“一碼”感知分類信息同步傳數據;中轉時城管中心大數據平臺整合各類監控,“一網”監控分類全程;處置時大數據平臺“一屏”統管分類數據。
同時,內江圍繞“甜城碼上收”生活垃圾分類智慧化模式,提升了四類生活垃圾處置能力,變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為“綠島”,實現“兩網融合”;對有害垃圾實行暫存轉處;投資22.56億元建成垃圾焚燒發電廠1個,垃圾填埋場2個,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理工程1個,垃圾壓縮中轉站項目9個(24個站點)。在此基礎上,又新建成資中垃圾焚燒發電廠,對其他垃圾進行處置;針對餐廚垃圾,則采用餐廚垃圾預處理+市政污泥濕式聯合厭氧消化、干濕分離+廢渣、油綜合利用+污水處理廠處理等方式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