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大省山西,長期積累的重工業產業結構,令其大氣環境形勢嚴峻。2017年,山西省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排倒數第一,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全國最高。8日,山西省環境保護廳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山西省人民政府日前印發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山西將經過3年努力,到2020年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力爭二氧化硫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50%左右。
據山西省環境保護廳大氣污染防治處處長賀中偉介紹,2017年,山西省環境空氣質量PM2.5平均濃度59微克/立方米,盡管比2013年下降23.4%,完成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的目標。但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山西省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排倒數第一,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全國最高。
賀中偉表示,山西省長期以來積累形成的以重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和大量裸露地面存在的用地結構,對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構成重大挑戰,亟需全力攻堅。
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部署,山西省環境保護廳組織起草《三年行動計劃》,征求并吸納了相關部門、各市政府及相關方面的意見,經山西省政府第1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于近日印發。
據了解,《三年行動計劃》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標本兼治,山西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4市(太原、陽泉、長治、晉城)和汾渭平原4市(晉中、臨汾、運城、呂梁)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重點,以大幅減少重污染天氣為主攻方向,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狠抓秋冬季污染治理,統籌兼顧、系統謀劃、精準施策,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三年行動計劃》的總體目標是:山西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具體指標是: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20%以上,11個設區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和優良天數比例完成國家下達目標,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力爭二氧化硫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50%左右。
以上指標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下降目標和11個設區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和優良天數比例均為完成國家下達目標,“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目標為國務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確定的全國平均目標,“二氧化硫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50%左右”為山西省結合實際自行確定的努力爭取完成的目標。
《三年行動計劃》?主要包括八個方面33項具體任務。八個方面分別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綠色發展;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系;積極調整運輸結構,發展綠色交通體系;優化調整用地結構,推進面源污染治理;實施重大專項行動,大幅降低污染排放;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嚴格環境執法督察。以上任務與國務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一一對應,并結合山西省實際進行了細化。
與此同時,為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目標完成,《三年行動計劃》還強化了考核問責有關內容。明確規定,山西要對年度和終期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地區,實施公開約談、區域限批,取消有關生態文明榮譽稱號,并要求制定量化問責辦法,對重點攻堅任務完成不到位和環境質量改善不到位的實施量化問責。
此外,《三年行動計劃》還提出:通過政府網站、新聞媒體等設立環境問題曝光臺,每周曝光突出環境問題,報道整改進展情況,形成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濃厚輿論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