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保打響攻堅戰 回看根治“假整改” |
(時間:2019-1-7 9:04:14) |
在中國環保歷史上,2018年可以說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一年。 這一年,生態環境部組建成立,史上“規格最高”的第八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在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2018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環保政策,解決了基層環保工作中長久存在的人力、物力不足問題。”山東省濟寧市一位環保基層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尤其是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有效推進了環保監督工作的常態化及制度化,杜絕了地方企業、政府在環保方面的“僥幸心理”。 記者了解到,在2018年,11個中央環保督察組對全國范圍內20個省份開展了“回頭看”工作,有效遏制了個別地方的假整改行為,打擊了“一刀切”等胡亂作為及不作為等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做法。 約談促整改 日前,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8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共計受理群眾舉報96755件,合并重復舉報后向地方轉辦75781件。截至2018年12月20日,絕大多數群眾舉報已辦結。其中,責令整改43486家;立案處罰11286家,罰款10.20億元;立案偵查778件,行政和刑事拘留722人;約談5787人,問責8644人,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7萬余個。 “這些案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及地方看重眼前經濟利益,環保意識不強,存在僥幸心態。經過約談問責后,這些地方的環保工作將會有效改善。”上述濟寧環保人士向記者坦言,2017年4月28日,濟寧市因環保被督察約談,被約談后,濟寧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環境污染防治措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該人士舉例稱,在沒有約談之前,當時濟寧轄區內玻璃行業基本上沒有脫硫脫硝設備,就只有簡單的一個除塵裝置,而約談后轄區內玻璃行業在全國率先完成安裝除塵脫硫脫硝裝置。 位于濟寧市的山東凱德立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關凱向本報記者表示,“在濟寧市地區,我所接觸的企業負責人現在的環保意識根深蒂固,環保投入資金再大,也要把環保工作做好,這是當下企業活下去的首要條件,不需要存在任何僥幸思想。環保成本壓力大時整個行業都在承受,那么企業要想取得發展,就必須從自身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和產品質量上想辦法賺取利潤。” 濟寧市屬于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之一。據2017年生態環境部的評估考核結果顯示,曾經被約談的保定、德州、衡水、安陽4市考核結果為優秀;長治、滄州2市考核結果為良好;鄭州、濟寧2市為合格,均完成了《攻堅行動方案》中確定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2017年,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表示,環保約談是很重要的督政手段,通過約談,切實發揮了傳導壓力、推動整改、震懾警醒等效果。 “事實上,在被約談后濟寧政府做了一系列環保規劃方針,利用現代化技術開發了網格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上述濟寧環保人士告訴記者,網格化監管就是解決人員不足問題,對外招聘網格人員,網格人員負責所在區域,發現問題直接通過手機上傳給環保局監管平臺,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處理。 該人士指出,同時環保部門對轄區內企業都安裝了監控裝置,利用大數據進行匯總分類監控。另外,制度化管理是對企業環保制度、土地租賃制度、問責制度等細分管理。例如,在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由村委牽頭排查,對沒有環保手續等違規企業由村委書記擔責,這樣“既減工量又增質量”。 “下面的事業單位也沒有一個不缺編的,比如,環境監測站總計有58個正式編制,但真正到一線的也就12人。無奈之下,環保局只能大量使用臨時工通過各種辦法解決。”上述濟寧環保人士告訴記者,“2015年環保督察開始,我已經幾年沒有假期,休息的第一天是2017年11月15號記得非常清楚。每天全力以赴迎接環保檢查和處理反饋環保案件,及時處理及時匯報,執法人員力量薄弱,人力物力都必須支持,希望2019年方針落實到位。” 2018年1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統籌推進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2019年3月底全面完成省級環保垂改,同時要求重點調整生態環境部門及監測監察執法等機構的“橫向”職責和相應機構人員編制,加快推動環保垂改實施方案落實落地。 讓良幣驅逐劣幣 “在抓緊環保的同時,轄區內的各個產業效益也得到了相應提升。”上述濟寧環保人士告訴記者,例如淘汰了高污染、高耗能的小企業后,整個玻璃行業加速規模化及高端化發展。 “此前放松環保,固然能給小企業帶來紅利,促進一時的發展,但也是造成制造業低水平重復的禍根。在劣幣低價競爭的環境下,企業很難完成技術及資金積累。”關凱也向本報記者表示,“現在我們的企業都完成環保投入,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只研究怎么從延伸產品附加值或者質量上來獲取利潤。” 2017年,時任環境保護部環評司司長崔書紅明確指出,過去有一些違法排污的企業,大幅壓縮環保的成本,甚至根本不投入環保,劣幣驅逐良幣,嚴重破壞市場競爭秩序,阻礙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據公開資料顯示,山東濟寧是重工業城市,有1025萬千瓦火電裝機,還有8000萬噸的煤炭開采量(當地消耗近5000萬噸),還有鋼鐵、焦化、煤化工等行業。通過對排污企業精細化管理,濟寧市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成績凸顯。2017年1~8月,當地PM2.5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2.5%,兩項指標均居“2+26”城市前列。 在環境改善的情況下,經濟并沒有“拖后腿”。2017年上半年,濟寧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3.76%,高于山東全省0.66百分點,實現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事實上,濟寧市取得的“雙贏”只是當下環保督察作用下的一個縮影。 “實踐讓我們更加認識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生態環境保護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向媒體表示,生態環保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倒逼力量。 華泰股份是山東當地一家以造紙、化工為主導產業的企業,該企業一位高管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央環保力度不斷加大,造紙行業因環保問題出現停產或限產的中小企業不斷增加,進而釋放了部分市場份額,而對于造紙類上市公司來說,這也是擴大規模、增強盈利能力的良機。 在該人士看來,國內造紙行業競爭不斷規范化,形成良好的行業循環,促使行業不斷復蘇,也給企業走出國門奠定良好的基礎。據其透露,目前國內龍頭紙企都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不少企業正在探究如何走出國門。 “此前,大型正規企業每年投入大量環保資源,而原來的小企業在環保上并不投入,市場公平被打破,劣幣淘汰良幣的趨勢一直存在。”一位上市氯堿企業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在小企業降低商品價格后,大型企業被迫跟價,形成劣性循環,最后利潤無法承受環保等成本費用。現在環保不斷強化監督,營造了一個公正合規的市場氛圍,使得優秀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讓良幣驅逐劣幣,實現了良性循環。
|
|
|
|
推薦圖片 |
 | 國內外專家學者匯聚沈陽 共商大氣污染預防 | 為推動亞太經合組織(APEC)各成員經濟體中小企業間的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外中小企業在環保產業技術領域發展,加速企業間成果對接與洽談,由第十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