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反彈,治理無用? 百年樹人,十年樹木,中國的大氣治理僅經歷不到10年,根治霧霾還需愚公移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探究發達國家的環境改善歷程不難發現,任何國家的環境治理工作都非一蹴而就。如倫敦從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發展到今天美麗的旅游城市,英國堅持了近60年的持續治理。而我國針對大氣污染開展針對性治理不過了了不到10年,根治霧霾尚任重道遠。 與前人相比,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將大大加快我國大氣污染的治理進程。近年來,以北京為首的各大城市“藍天白云”天數不斷增加,環境治理成效有目共睹。在輝煌成果的背后,城市能源結構得到不斷改善,供熱、發電等用途燃料不計成本地從煤炭切換到燃氣,北京周邊產業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調整,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時不時按照行政命令停工停產,大量舉措確實改善了環境,防止霧霾等污染情況的進一步惡化。 但截至目前,短期政策措施的施展空間基本已達極限,下一步繼續改善生態環境還需更多科學合理的長期措施支持。換而言之,短時間內環境快速改善的時期已經過去,未來大氣改良的速度將放緩,更多深層次的環境治理矛盾急需解決。其中最突出的環境治理矛盾主要有三: 1)大城市的分散化。城市的分散化主要解決城市聚集效應與“大城市”病間的矛盾。拒絕一味攤大餅式的粗放發展方式,通過衛星城或區域產業新城等方式有效分散現有特大城市的過分產業集中現象是緩解區域生態承載力壓力,改善地區生態環境的治本手段之一。京津冀地區通過建設北京副中心、雄安新區,上海、深圳依托深圳灣、杭州灣等大灣區建設,來紓解“大城市病”,這一進程將持續10-20年; 2)城市周邊乃至全國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主要解決產業體量與產業質量之間的矛盾。隨著中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進入末期,高耗能、高污染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產業發展速度放緩,如何有效的進行供應側改革,也是一項長期工作。 3)新型環保技術的快速開發成熟,主要解決技術發展滯后于治理需求之間的矛盾。通過技術迭代,極大地降低治理成本,將為大氣治理提供堅實的保障。如清潔能源、新型膜材料等新能源技術、新環保技術將助力土壤、大氣等領域的綜合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和謹認為,大氣環境治理在未來將是一個長期持續改善的過程。根治大氣污染所需政策的釋放以及這一過程中帶來的經濟環境變化,將為企業提供的一個投資發展的視角,如環保、新能源領域;環繞大城市周邊的生活服務產業;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環保治理產業;健康、醫療領域等等均是有價值的探討方向。

事件回顧: 12月的首個周末,霧鎖西湖,霾伏京師。去年冬天一度藍天白云,超額完成任務的北京又成焦點民眾不解,霧霾只是短暫休整了一年,如今又回來了嗎?氣象不好是理由,產能結構才是根源。 霧霾形成由地面污染源排放和氣象條件共同決定。有人說,北京百姓過得可憐,他們的幸福感,取決于北風何時過境張家口。今年冬季無風的靜穩天氣時間比較長,不過這不是造成霧霾的原因,污染排放才是! 經過數年治理,有組織排放已經初步得到有效管控,而目前的主要污染源是無組織排放。所謂“無組織排放”,是指非密閉式工藝過程中的無組織、間歇式的排放,污染物不經過排氣筒排放而是逸散到大氣中。對于無組織排放很難通過集中治理來改善,更多精力應放到源頭治理和清潔能源替代上來。 以京津冀及周邊6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為例,國土面積僅占全國7.2%,就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生產了全國43%的鋼鐵、45%的焦炭、31%的平板玻璃、19%的水泥、60%的原料藥、40%的農藥,原油加工量占全國28%。而機動車的保有量占全國28%。 這些地區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產業布局偏亂、交通運輸結構不合理……顯然對當地環境空氣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針對交通源、工業源、生活源等無組織源的排放,如果不進行有效治理,一旦氣象條件不好,會給環境造成比較大的壓力。實現更為精準的管理和治理,需要引起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