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上海審議去年環境狀況報告 臭氧污染將是下個攻堅難點 |
(時間:2019-3-28 10:13:13) |
在27日舉行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十一次會議上,市人大常委會一改以往書面審議年度環境報告的形式,首次以聽取報告以及分組審議的形式對過去一年環境狀況進行思考。 提交市人大的《2018年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中有幾個數字頗為亮眼:2018年,國家和上海明確的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已全面完成。大氣方面,上海提前兩年完成《第七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提出的“PM2.5年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AQI優良率為80%左右”兩項目標。水方面,預計可以完成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上海的要求。污染減排方面,經初步核定,2018年上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削減目標預計可以順利完成。全社會環保投入繼續保持在全市生產總值的3%左右。 空氣質量方面,報告指出,上海去年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下降7.7%,較2013年基準年已下降41.9%,低于長三角41個城市平均水平(44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天數為296天,優良率為81.1%。 推進PM2.5和臭氧(O3)的協同控制,將是上海接下來大氣污染治理持續攻堅的重點和難點。報告指出,上海PM2.5年均濃度較2013年大幅下降的同時,臭氧污染上升態勢明顯,其作為首要污染物對污染天的貢獻已連續兩年超過PM2.5,在2018年達到35天。據介紹,PM2.5、O3形成機理復雜,主要受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等前體物排放影響,與工業、交通、城市建設和生活等領域關系密切。 水環境質量方面,報告指出,2018年,上海主要河流斷面(259個國考和市考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76.7%,較上年上升17.6%。通過多年治理,黃浦江、蘇州河等大江大河和絕大部分中小河道水質有了明顯改善,但全市水體的優良比例仍較低,特別是中小河道水質波動較大,中心城區部分河道在雨季仍存在局部、間歇性黑臭,主要原因是雨污混接、市政泵站放江、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排水系統不夠完善等。 就其他生態環境狀況,報告指出,去年上海區域環境噪聲有所改善,晝間時段平均等效聲級為54.6dB(A),較上年下降1.1dB(A),達到較好水平;夜間時段為48.3dB(A),保持一般水平。道路交通噪聲有小幅下降。此外,森林覆蓋率達16.8%以上,生態用地仍顯不足。固體廢物中,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受處理能力制約,處理壓力還未得到根本緩解。近岸海域水質仍呈富營養化狀態,長江口生態監控區處于亞健康狀態。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壽子琪表示,今年,上海將聚焦深化污染治理,全面落實攻堅戰實施意見和11個專項行動,滾動推進第七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實施大氣治理計劃,加快推進“四大結構”調整,重點推進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治理、燃油燃氣鍋爐低氮改造、產業結構調整、散亂污企業整治。 聚焦區域聯防聯控,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契機,進一步發揮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完善協作機制,強化聯合行動,深入推進秋冬季治污攻堅、流域協同治理、生態環境信息共享、環境信用聯合獎懲、臨界市縣區生態環境協作機制建設等重點任務,合力推動綠色生態長三角建設。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