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上海市多項環保指標成績亮眼 |
(時間:2019-7-23 8:52:34) |
上海最近的“水晶天”令人心曠神怡,而2017年和2018年的多波“水晶天”,至今仍讓許多人念念不忘。 藍天白云的高頻亮相,是上海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的縮影。上海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上海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為81.1%,意味著全年有超過八成的日子空氣質量優良。這296個“清新日”,較2017年足足增加了21天。 令人欣喜的不止于此。去年,上海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4項污染物的年均濃度均創下歷年最低紀錄。其中,PM2.5年均濃度蟬聯“3”字頭,為36微克/立方米,宣告上海提前完成“十三五”空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 不僅天更清,上海還水更綠、林更密了。2018年,上海259個主要河流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76.7%,同比上升17.6個百分點,其中,劣V類斷面的占比降為7個百分點;生態方面,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2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6.8%以上,市民們有了明顯的“綠色獲得感”。 一連串令人信服的數據背后,其實是上海全面加強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是本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滿足市民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必然。 最嚴倒逼 正本還需清源,“綠水青山”的常駐,離不開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懲治的雷厲風行,隨著新《環保法》的實施,違法成本大幅提高,執法手段更加豐富,上海捍衛生態環境的力度和決心愈發深入人心。2018年,上海生態環境系統共查處案件3047件,處罰金額5.3億元,同比上升11%,堪稱“史上最嚴”一年,極大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為。 然而,生態環境執法的雷霆出擊,并未讓經營者們“記恨”,反而逼出了他們的“斷舍離”。 閔行區元江路上,一個花園式產業園區將于今年竣工。出人意料的是,兩年前,這里還是一家高能耗、重污染的塑膠廠。在2016年的中央環保督察期間,這家塑膠廠因為短期內兩次被執法部門發現未安裝治理設施、無組織排放揮發性有機物,被采取了查封扣押生產加工設備的嚴厲處罰。 痛定思痛,上海新光華塑膠有限公司果斷放棄塑料建材這個“老本行”,將生產線搬遷,并投資1億多元在原址建了4棟新廠房,做起了“房東”。園區目前招租形勢良好,已有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正在洽談入駐事宜。“如今回頭看,要感謝執法部門,是他們的盡職盡責促使我們下定了轉型的決心!”公司財務負責人表示。 彰顯上海從嚴從重打擊違法行為的態度,讓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態環境更值得敬畏,上海多部門還主動修訂了與生態環境有關的行政處罰裁量基準。2017年,上海環保部門將造成嚴重環境危害后果、故意造成環境污染事故、一年內環保違法行為累計超過兩次,偽造、變造或隱匿、銷毀證據材料等情形視作極其惡劣,明確可以直接依法給予頂格處罰。 同一年,上海水務部門修訂了相關行政處罰裁量基準,排放污水水質超標,可對單位最高處以50萬元以下罰款,并可吊銷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若構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原有裁量基準,最多處10萬元以下罰款。針對屢教不改的“老油條”,水務部門還使用了“按日計罰”等重罰手段。2017年以來,上海市水務局執法總隊共對排水水質復測超標的3家企業實施按日計罰,處罰金額共計153萬元。 在執法標準上,上海主動自我加壓,通過提高各項環保標準,用最嚴的尺度倒逼污染者關停并轉。近年來,上海修訂了《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上海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出臺了鍋爐、畜禽養殖、污水綜合等地方排放標準。 對此,立邦工業涂料(上海)有限公司深有感觸。今年7月開始實施的我國相關國家標準更趨嚴格,將重點地區企業非甲烷總烴允許排放的濃度上限值從120毫克/立方米縮減到60毫克/立方米,而根據上海相關地方標準,這一限值進一步“壓縮”到了50毫克/立方米。 在重壓倒逼下,該公司投入5000多萬元,對原有環保處理設施進行提標改造,也因此嘗到甜頭——因為有較高的環保社會責任意識,企業市場信譽和品牌形象大幅提升,2018年,立邦工業涂料(上海)有限公司的工業涂料銷售額比2017年增長了7%。 正是由于鐵腕治污,上海這些年辦成了多樁大事,尤其是去年,全面完成燃煤電廠清潔化改造,完成鍋爐低氮改造1129臺、“散亂污”企業整治723家,揮發性有機物企業治理327家;全面啟動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全市1.88萬條劣V類河道已完成整治1.04萬條;淘汰落后產能1350項,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9%;淘汰老舊車1.74萬輛,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22.1萬輛…… 無形之手 上海正不斷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嘗試通過市場機制這只“無形之手”,讓排污者主動擔負起環境治理的責任。 2015年底,上海正式啟動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根據排污者污染治理情況和排放水平,實施差別化收費政策。2017年,該試點進入第三階段,覆蓋12大類、71個中小類揮發性有機物重點排放行業,收費標準從第一階段的10元/千克、第二階段的15元/千克提高到了20元/千克。 “看似是讓企業多交,而實際目的是讓他們少交。”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積極減排的企業排污費可以“打折”,要利用這種獎優懲劣的收費杠桿激勵企業提升治污水平,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進而減少相應支出。 實踐證明,試點效果達到了預期:截至2017年10月,第三階段試點行業的揮發性有機物核定排放量為0.69萬噸,收費金額為1.34億元,相比第一階段,收費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300萬元,而揮發性有機物核定排放量則減少了近一半,這還是在第三階段試點行業增加了至少一倍的基礎上。 上海還在2017年6月開始實施的排污許可制度中引入了契約形式,企業要排污就必須持有國家版排污許可證,要獲證就必須與監管部門簽訂“合同”,同意按照排污許可證副本里核定的排污量、排放濃度等來排污。 獲得上海首張國家版排污許可證的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坦言,公司獲證后的3年內,每年顆粒物排放總量都被限制在244.49噸以內,這個限值是根據企業2015年的實際排放量核算得出,可謂“卡到喉嚨口”。與此同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煙塵的許可排放濃度限值執行的是上海市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比我國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更加嚴格。 要確保排放量不越過“天花板”,企業只有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提升污染治理能力這一條路,才能按要求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濃度。 上海申龍客車有限公司投入近1億元升級改造環保處理設施,2018年6月投運以來,實現了有機廢氣和煙塵的達標排放。與此同時,該公司還取消了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大的噴膠工藝,采用外購成品替代,涂裝工序則采用水性漆替代溶劑型油漆,從而在源頭上減少了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與2016年相比,揮發性有機物總排放量減少了134噸/年。 “這是一條必由之路,堅持走在前列,勢必有一大批低水平企業因為達不到環保要求而被清退出市場,那時更良好的市場環境就是回報。”公司生產總監表示。 區域共進 依靠政府部門“單打獨斗”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模式是低效、不可持續的。上海去年環境治理的成績,與堅持區域聯動、多元共治密不可分。 2013年底的“霧霾十日”倒逼激活了次年的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2017年,其中一項關鍵工作在上海開花結果——國家環境保護城市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防治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驗收。 借助這個“大腦”,長三角區域PM2.5和臭氧污染的特征及其來源露出了真面目,區域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得以建立,一條以煤炭總量控制、產業結構調整、移動源強化控制和揮發性有機物深化治理為重點的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路徑逐漸清晰。 在國家有關部委大力支持下,三省一市提前實現區域油品統一升級,在上海港、寧波—舟山港、蘇州港、南通港等4個核心港口提前實施船舶駛入水域換用低硫油措施,共同研究推進區域港口貨運和集裝箱轉運專項治理,在4個國家級高新區啟動開展污水零排放科技專項。 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業務平臺 從2013年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成立,到2017年國家驗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成果,滬蘇浙25座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34.3%,超額完成國家“下降20%”的要求。去年,滬蘇浙皖41座城市再接再厲,PM2.5濃度同比又下降10.2%,降至44微克/立方米。 作為“大腦”依賴的“發現之眼”,“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設在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為長三角各省市提供區域性預測預報服務,為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提供重要技術支撐。自建成以來,該中心已開展50多次區域可視化預報會商,成功為2014年江蘇南京青奧會、APEC會議、上海國際馬拉松等重大賽事和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去年年底,長三角區域的空氣質量預報水平又邁上一個臺階。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系統平臺完成建設,實現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未來5天空氣質量指數的精確預報及未來7天污染潛勢的預報,為進博會空氣質量監測預報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地處下游的上海水污染治理更需要與上游對齊步伐。去年,長三角開展了太湖藍藻水華和滬蘇浙省界地區水葫蘆聯合防控,印發實施了《太浦河水資源保護省際協作機制—水質預警聯動方案》,聯合開展飲用水源地保護應急演練。上海市與蘇浙兩省協作摸清187條跨界河流情況,推動完成了90條段界河協同整治。 2016年底,隨著黃浦江上游水源地工程正式通水,上海市、浙江省從太浦河取水的規模和供水覆蓋范圍大幅擴大,上下游聯手保障太浦河供水安全的必要性愈發突出。2016年底至今,太浦河上游協同加大污染防控和應急聯動力度,多次啟動泵站向下游供水,確保了下游水量的充沛和水質的穩定,下游上海5區670萬人的飲用水供應和安全得到保障。 “你喝的水,我幫你守著!”長三角聯手保障百姓飲用水安全的故事,已經傳為佳話。
|
|
|
|
推薦圖片 |
 | 中信環境技術日照危廢項目成功點火運行 | 7月1日,中信環境技術日照市工業廢物資源利用處置中心項目成功點火運行。嵐山區委書記來風華、日照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費融、嵐山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秦玉新、中信環境投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