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北京PM2.5連續七年下降創新低 全年無嚴重污染日 |
(時間:2020-1-6 9:35:34) |
2019年,北京大氣環境中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創2013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新低。全年優良天數為240天,無嚴重污染日。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另外,北京正在開展PM1研究性監測。 昨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19年空氣質量顯示,2019年,北京市PM10、PM2.5、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分別為68微克/立方米、42微克/立方米、37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其中,PM10、二氧化氮首次達到國家標準(70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穩定達到國家標準(60微克/立方米),PM2.5仍是北京市大氣主要污染物,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20%。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市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PM2.5實現7年來連續下降,從2013年開始監測PM2.5以來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2微克/立方米,創下新低。 全年無嚴重污染日 數據顯示,2019年,北京市優良天數為240天,占比65.8%,其中一級優天數為85天,二級良天數為155天;2019年重污染日4天,首要污染物均為PM2.5,全年無嚴重污染日。 從月度變化上看,2019年四項主要污染物仍呈現“秋冬高、春夏低”的特征。其中,2019年5-9月PM2.5平均濃度基本與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相當,8月月均濃度為23微克/立方米,是PM2.5開展監測以來的歷史最低值。 據悉,2018至2019年,北京連續兩年無PM2.5嚴重污染日和持續3天以上的重污染過程,污染峰值明顯降低、持續時間明顯縮短、發生頻率明顯減少。 雖然月度空氣質量改善明顯,但秋冬季污染仍然較重,PM2.5平均濃度較其他時段高出33.3%,2019年的4天重污染全部發生在秋冬季。 密云和懷柔PM2.5率先達標 從空間分布上看,2019年PM10、PM2.5和二氧化氮仍呈現“南高北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二氧化硫全市均處于較低濃度水平。其中,2019年密云區、懷柔區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34、35微克/立方米,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2019年“粗、細顆粒物”改善均有所突破。細顆粒物方面,PM2.5一級優的天數顯著增多,達187天,占比首次超過50%,是2013年的2.6倍;粗顆粒物方面,截至11月底,北京市累計降塵量為6.0噸/月·平方公里,較2018年同期下降22.1%。 從近年改善幅度來看,2019年與2013年相比,北京市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均顯著下降,二氧化硫、PM2.5、PM10、二氧化氮分別下降85%、53%、37%、34%,其中二氧化硫下降幅度最大。 2013-2019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顯著增加,2019年達標天數為240天,較2013年多了64天。重污染天數逐年減少,從2013年的58天下降到2019年的4天,減少54天。另外,2013-2019年,北京市PM2.5污染天逐年顯著減少;2019年連續280天未發生PM2.5重污染,遠超2013年的87天。 南北差異逐漸縮小 此前,北京地區PM2.5南高北低特征明顯。2019年空氣質量空間特征變化顯示,全市PM2.5逐步均勻化,南北差異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019年的23微克/立方米。 但是,與城市非交通環境相比,交通污染問題仍較突出。從年均值來看,2019年交通環境二氧化氮、PM10、PM2.5分別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48.6%、8.8%、9.5%;從日變化來看,2019年交通環境二氧化氮各時段較全市高出約17~21微克/立方米。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表示,1998年以來,北京市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呈現持續下降特征。從各項污染物達標情況來看,2004年二氧化硫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2019年PM10和二氧化氮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目前PM2.5仍超過國家二級標準,北京市空氣質量的改善仍將是長期性的過程。 追問1 下一步,北京市大氣治理難點在哪?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于建華表示,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而接下來還處在攻堅時期,主要難在三個方面。 首先,污染的減排空間縮窄,措施邊際效益下降,同樣的措施,可能之前做了能降低3微克,而現在做有可能1微克也降低不了。其次,氣象條件對空氣質量的影響還沒有完全脫敏,遇極端不利氣象條件,還有可能發生空氣重污染。另外,空氣質量改善是一個長期過程,由于空氣是流動的,需要大范圍聯防聯控,大氣污染整體要達到相對輕的程度,需要長期努力,這也是非常困難的。 追問2 北京PM2.5創新低,天幫了多少忙? 空氣質量除了取決于污染物排放的多少,還受氣象條件的影響。有利的氣象條件有助于污染物擴散,降低污染物濃度。2019年,北京大氣環境中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新低。下降幅度中,氣象條件,即“天”幫了多少忙? 昨日發布會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邢佳介紹,通過估算,2019年北京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中,氣象條件即“天幫忙”貢獻了2至3成,剩下的70%左右主要是本地和周邊協同減排貢獻,即“人努力”。 ■ 亮點 北京正開展PM1研究性監測 昨日,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在發布會上透露,北京正開展PM1研究性監測。 劉保獻介紹,PM1本身屬于PM2.5的一部分。目前針對PM1,國內外均處于研究性監測范圍,并沒有相關的評價標準和監測規范。因此下一步針對PM1仍然是開展研究性工作。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于建華表示,PM1在PM2.5中占比較大,PM2.5依舊是主要污染物,是近期和未來長階段治理重點。 此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北京召開環境空氣PM1試點第一階段比對監測工作總結會,對2017年底以來總站在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武漢和蘭州六地同步組織開展的“PM1試點第一階段比對監測”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 通過一年六地的PM1比對監測,初步結論顯示,六地PM1均為PM2.5主要組成部分,PM1占PM2.5比例均在50%以上,個別地區占比超過70%。 其次,六地PM1濃度整體維持在較低水平,年均值分布在22~37微克/立方米之間,平均值為31微克/立方米,體現出近一年來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成效顯著,各地PM1濃度隨PM2.5濃度同步下降,空氣質量明顯好轉。 試點工作還提示,初步驗證PM1自動監測技術可行,主流監測儀器性能質量能夠支撐當前的大氣環境管理要求,滿足開展PM1自動監測的業務化需求。 試點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比對測試已經完成,取得了預期成果。第二階段試點監測從2019年4月起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選擇7個城市繼續開展,了解重點區域重點城市的PM1濃度時空分布特征和變化趨勢。 ■ 措施 路檢路查超290萬輛次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處長李翔介紹,2019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關鍵一年。 這一年,北京成立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專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小組,強化黨對生態文明建設,有力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深入開展。 機動車方面,北京提前實施國六(B)機動車排放標準,實施國三柴油車淘汰補助、純電動出租車更新鼓勵等政策,調整擴大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區范圍。將20.5萬輛超標車納入“黑名單”閉環管理,實時遠程在線監控2.8萬輛重型柴油車排放情況。 執法方面,聚焦進京口、市內重要道路開展24小時路檢路查,共檢查290.5萬輛次,處罰22.9萬輛次。對超標頻繁企業開展精準入戶抽查,累計檢查21.3萬輛次,處罰1.3萬輛次。加大揚塵類違法行為處罰力度,累計立案3.2萬起,罰款1.5億元,各行業部門實施聯合懲戒。 固定源執法也持續發力,2019年,開展重點行業“滾動式”專項執法檢查,立案查處固定源大氣類違法行為2859起,處罰金額5852余萬元,實施查封、移送拘留等五類重大案件885起。 李翔表示,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十三五”規劃的全面收官之年,北京市將繼續以PM2.5治理為重點,聚焦重型柴油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領域、重點污染物,盡最大努力推動全市空氣質量繼續改善。
|
|
|
|
推薦圖片 |
 | 全國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工作會議在京召 | 12月22日至24日,全國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和完善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