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建筑】技術創新與集成在生態建筑中的展示性應用 |
(時間:2011/11/29 15:25:33) |
上海世博會匆匆走過,每個場館都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上海世博會總建筑師,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建筑師沈迪,不僅參與了上海世博會的整個建設過程,而且對各個場館所運用的新材料、新技術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在沈迪看來,當大多數人都在強調空間、形態的時候,引領建筑走向下一步,更多的則是對材料和新技術的運用,這樣才能使你的空間富有更深的含義。 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上海世博會上的運用最多,其實,這個技術本身并不是新興的技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相當普遍的。然而,沈迪認為在上海世博會上,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與建筑結合得非常好。有的被做成了瓦,既起到保溫隔熱作用,又通過發電來美化了整個建筑立面。此外,張永和設計的上海企業館,在200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做的太陽能光熱發電,能夠將水加熱到90度~100度左右,來進行超低溫發電。眾所周知,現在的發電廠都是應用高溫蒸氣來發電的。因此,張永和所運用的技術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沈迪認為,這樣的發電技術在國內應該是首次運用,且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說到生態建筑技術,完全是與建筑設計結合在一起的。在上海世博會的建筑中,沈迪對綠色建筑總結出了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綠化手段的多樣性,很多建筑是用綠化包圍起來的,不但屋頂進行綠化,連幕墻上都鋪滿植被,法國館是最明顯的例子。第二是綠化手段從傳統的種植方式向科技運用轉變,比如覆土技術能夠改善土壤環境,還有種植控制的圍灌技術等,這些技術的運用突破了原來綠化的概念,使建筑綠化的效果大大提升。第三是綠色建筑從視覺上的綠,提升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綠,通過對綠化的處理,使建筑各方面的性能,尤其是保溫、隔熱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植被幕墻的立體綠化 植被幕墻技術,嚴格上說,是把植被和幕墻組合在一起的技術。沈迪說:“這個技術最大的特點還是在幕墻部分,將墻體與建筑綠墻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立體綠化。上海世博德國館對此作了很好地嘗試,真正實現了立體的、垂直的綠化。通過立體的構架,完全利用以模塊為單位的變化來實現。就建筑本身而言,立體綠化是很富有表現力的。從制作到安裝再到日后的維護都很方便。看其實際的效果,建筑完全變成了一個綠色的屏風,非常好。” 除此之外,上海世博德國館在植物的選擇上也是不一樣的。朝陽的植物是有規則分布的,室內植物的選擇也是具有多樣性的,每一種花卉都有不同的表情,整體感覺非常好。從室內看,以花卉為主,使身處建筑內部的人,感覺整個建筑的環境和景觀是豐富多彩的。這個技術已經獲得了專利,“真的不要小看它,這樣的構架有些像盒子,但盒子構造的本身包括掛件,里面都有一個噴灌的口,經過了精確地計算和設計,使得這個技術本身不但成立而且實現了建筑師最終要打造的目標。因為建筑技術的運用,在短時間內,建筑真正達到了建筑師立體綠化的目的。”沈迪如是說。 被動房的完美再現 剛才談到了生態方面的綠色建筑,現在說說節能與建筑的關系——被動房的應用。其實最早提出被動房這一概念的是德國人,并將其變成了一個標準,把被動房的內涵進行了具體化,形成了一套系統。在沈迪看來,被動房才是做規劃和建筑設計的目的。大多數國外建筑師對被動房的理解是關于建筑技術隔熱和保溫方面的理解,這點他們的確做得非常周到甚至做到了極致。 在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建筑中,日本館與馬德里館都是很好的例子。在馬德里館里面,前面有一棵很大的生態樹,將煙囪與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和風力發電結合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展示作用。一個被動與主動相結合的建筑項目,可以運用很多手段來實現。另外將主動、被動相結合做得最全面的還是上海案例館,它的特點是將國內建筑的生態技術做了一個大的集成。其建筑有一個中庭,起到了交通連接的作用,前面是正立面,背后是公共開放空間的展示,為了分隔空間區位而建成的中庭,利用被空氣束縛的煙囪進行通風,起到了改善室內空氣環境的作用。同時又做了很多的立體綠化,并將建筑的構架和綠化結合在一起,既有裝飾感和室內空間的表現力,又起到了很好的空氣過濾和凈化作用。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