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建筑】我國綠色建筑發展:在期待中觀望 |
(時間:2012/6/20 10:50:16) |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投入5萬億元用于改善生態環境,其中發展綠色建筑有望撬動超過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并有效帶動新型建材、新能源、綠色節能部品等產業發展。 連日來一系列的政策出臺在行業引起了轟動。5月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表示將對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予以財政補貼,這是我國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來綠色建筑發展目標。5月3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金融機構可對購買綠色住宅的消費者在購房貸款利率上給予適當優惠”的表述也引起業界的關注。 萬億綠色蛋糕即將出爐,市場反應如何?開發商對綠色節能建筑又有怎樣的期許?根據記者調查,盡管國家關于鼓勵支持綠色節能建筑的政策力度之大、范圍之廣,以前罕見,但實際效果尚需時間發酵。 市場反應初現 專門從事新型建筑材料制造的北京華麗聯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崇明向《中國建設報·中國住房》記者表示,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綠色建筑市場的發展比較迅速,以前開發商采購綠色建筑材料主要是用于建造高檔別墅項目,現在綠色建筑材料已經應用到京郊農村私人住宅里。“毋庸置疑,新政的陸續出臺必將給相關產業帶來機遇。” 但他同時也表示,由于政策的配套細則還沒有出臺,采購商方面并沒有出現較大的反應。因此,他希望看到的是,有關政策能夠盡快細化,明確節能補貼的發放對象和方式。 相比較而言,一些細分行業由于財政補貼即將落地,其相關企業則明顯活躍。去年由于歐美市場需求下降,國內LED行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國家鼓勵政策的出臺使LED生產廠家看到了希望,產品開始向國內照明市場轉移。寧波某家LED制造公司的銷售人員黃先生就明顯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他說:“以前我們產品銷售主要是靠外貿,我的工作就是天天盯著老外的訂單。去年國際市場不景氣,很多國外的訂單都取消了,好在國內市場的需求上來了,情況逐漸開始好轉。” LED產業出現轉機的原因是政策合力的結果。一方面,國家在去年年底公布了逐步淘汰白熾燈的路線圖,為LED燈具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機遇。另一方面,國家在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中專門安排了22億元的財政補貼用于支持高效照明產品的推廣。很多地方政府在搞城市公共照明和景觀亮化時,也優先選擇LED產品。 因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受益的,還有太陽能產業。根據最近下發的補貼細則規定,高效太陽能熱水器的補貼金額為每臺100元至550元。業內人士指出,這樣的補貼金額對于促進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有積極影響,太陽能產品價格的下降有利于節省建筑成本,降低了太陽能產品進入家庭和公共設施的門檻。 期待政策盡快落地 雖然5月樓市回暖的消息不絕于耳,各地方政策微調頻出,但是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新聞發言人6月5日的官方表態堅定地傳達了中央政府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不動搖的決心。在這種背景下,綠色評級補貼對于不少房地產商而言頗有“雞肋”之感。有開發商表示,補貼標準最高為每平方米80元,而增量成本則接近每平方米300元,難以令他們心動。 作為綠色建筑開發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不少開發商在接受《中國建設報·中國住房》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綠色節能補貼能像家電下鄉和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一樣,及時有效地發放到位,并讓開發商能夠真正看到實惠。有些企業看到購買綠色住宅可以享受優惠貸款的消息后,立即向銀行方面咨詢,然而得到的答復是“沒有接到相關通知”。 一些主打綠色節能牌的地產企業則認為,國家的政策信號對綠色節能建筑產業的發展提振了信心,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當代節能置業首席成本采購官倪群亮表示,公司在三周前就開展了有關綠色節能政策的內部培訓,同時公司也開始將項目的節能標準進行上調,擴大高等級節能建筑的規模,爭取獲得更多綠色節能補貼。“希望這樣真金實銀的政策能夠盡快落地,減輕相關開發商的資金壓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產老總直言,他對鼓勵政策表現得很“淡定”,因為以前也有過類似的提法,但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后不了了之。他說,去年4月的《中國綠色建筑行動計劃草案》發表以后,公司就期待能有相應的舉措出臺,結果到了今年才等到下文,但愿這次能“動真格”。 此外,也有企業表達了對政策細節的疑問。他們向記者反映,由于成本控制的原因,同一小區的樓盤難以全部獲得三星綠色標識,那么補貼是否只是針對綠色建筑單體。他們認為,目前出于鼓勵開發商增加綠能建筑的目的,國家可以考慮確定一個適當的比例,給予相同小區的初級節能或普通住宅一定的優惠支持。 綠建推廣需合力 近年來,我國對綠色節能建筑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也增加了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根據《“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337個項目取得國家綠色建筑標識認證,建筑面積僅超過4000萬平方米,但是這個規模比起約20億平方米的年新增建筑面積,顯然是杯水車薪。 對此,招商地產華南區域總部綠色技術總監馮勇認為,從歐美國家的綠色建筑發展經驗來看,全社會都要形成發展綠能建筑、倡導綠色生活的共識和市場機制。他將發展綠色節能建筑的舉措形象的比喻成:大棒、胡蘿卜和手鼓。 所謂大棒,是指政府制定強制性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政策及約束條款。企業的目的就是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單純依靠鼓勵很難令開發商大規模自愿開發建設綠色節能建筑。因此,政府在出讓土地使用權時,可將綠色節能建筑的要求作為一條硬指標納入到土地出讓掛牌、招標和協議條件中,在報建審批程序中,要求綠色建筑項目進行備案。政府負責投資開發的項目,更應帶頭做綠色建筑。 為了提升和擴大開發商建設綠色建筑的積極性,政府還需協調多個部門共同出臺鼓勵政策。馮勇認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綠色節能建筑補貼開了一個好頭。同時,他還認為,發改委、國土、稅務等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也應及時跟進,聯合制定扶持、優惠、補貼政策,使得各部門形成合力增強開發商投資綠色節能建筑的積極性,降低和沖抵綠色建筑前期建設增量成本,提高綠色建筑特別是綠色住宅的市場競爭力,這種機制和氛圍會對綠色建筑產生胡蘿卜作用。 最后,手鼓力量也是不可缺少。綠色節能建筑除了政府推動以外,還需要公眾共同參與才能盡快普及。“在歐美發達國家,評價開發商業績是否足夠優秀,不僅要關注開發面積、銷售額和業績、擁有多少土地數量等方面。”馮勇表示,現階段還需要努力營造鼓勵綠色建筑開發建設和購買的社會氛圍,同時改變社會、行業和輿論對房地產企業業績考核評價標準。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