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建筑】光明:綠色建筑示范區到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 |
(時間:2013-6-17 10:30:06) |
 以綠色標準興建的光明保障性住房。
成立之初,光明新區就將綠色作為“立區之本”,始終堅持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在國家住建部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區以“國家綠色建筑示范區”、“低沖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建設為主要平臺,以“六個率先”、“四個百分之百”大力推進綠色示范項目實施,在綠色建筑、綠色產業、綠色交通、低沖擊開發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光明新區共有綠色建筑示范項目94個,總建筑面積約436.1萬平方米。其中16個通過國家和地方綠色建筑設計標識認證,占深圳全市的1/4,25個正在認證,光明新區已成為深圳市乃至全國綠色建筑認證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示范類型最全面的區域。 2008年第四屆綠博會,光明新區成為部市合建的國家綠色建筑示范區;2011年,光明新區被評為全國首個低沖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2012年10月,光明新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8個“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之一,成為全國唯一集三塊“國字號”招牌于一身的示范城區。一座“園在城中、城在園中”的光明生態城與產業新城已初現端倪。 從綠色建筑示范區,到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光明新區正沿著自己的“綠色道路”滿懷“綠色夢想”闊步前行。 綠色基石—— 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披覽深圳版圖,深圳西北部的一塊形如鉆石的土地,瞬間映入眼簾——這塊綠意葳蕤的熱土,就是現代化綠色低碳新城光明新區。 早在成立之初,光明新區就立足自身生態優勢和產業發展空間,著眼長遠,清晰地提出以現代化綠色新城建設為目標,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雙輪驅動的“一城兩輪”發展戰略。 成立之初,光明新區就率先出臺綠色新城建設全方位指標體系,編制了《光明新區綠色新城建設行動綱領和行動方案》1+6文件;發布了《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建設管理辦法》、《綠色建筑設計導則管理辦法》兩個文件,為“綠色新城”建設提供政策依據和強制性措施。新區率先編制綠色建筑示范區專項規劃,率先在保障性住房推廣綠色建筑標準,率先實施政府投資項目和一定規模的社會項目實施綠色建筑標準,率先規模化建設綜合管溝,率先建設低沖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率先新增建筑全部強制實施“綠色規劃”審批。 成立以來,光明新區通過綠色建筑、綠色產業、綠色交通、綠色空間、綠色社區、綠色生態系統、綠色城市形象等“七個綠色”, 加快打造“深圳綠谷”,全面建設“綠色新城”。 綠色崛起—— 國家綠色建筑示范區品牌初顯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這樣寄語光明新區:建設生態城,綠色建筑是基礎。希望光明新區,真正成為全國發展綠色建筑的排頭兵。 據了解,光明新區是全國較早開展綠色建筑的區域,而且幾年以來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光明新區以“四個百分之百”確保綠色建筑規模。對于保障性住房項目100%實施綠色建筑標準、城市更新項目100%實施綠色建筑標準、政府投資項目100%實施綠色建筑標準和啟動區(光明中心區8平方公里、高新技術園區20平方公里、公明中心區4.1平方公里)內的社會投資項目100%實施綠色建筑標準,要求所有項目全部依山就勢進行規劃設計、設置外墻保溫體系、采用節水設備、研發類廠房及住宅類項目高層設計并設置地下室。 為解決綠色建筑建設成本高這一難點問題,光明新區因地制宜,采用“自然通風、遮陽、立體綠化”等符合中國南方氣候條件的技術。初步估算,光明新區6個保障性住房以34.3元/㎡的增量成本,實現了綠色建筑星級標準,且綜合效益明顯——31個示范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5014噸、減少碳排放1.24萬噸、節省運營成本946.7萬元。 綠色建筑摘金奪銀。光明新區一批項目更是獲得國家級綠色節能榮譽或獎勵,如光明招商科技園獲得國家雙百示范項目等。 綠色跨越—— 綠色產業集聚“深圳綠谷” 2013年初,光明新區明確提出“打造深圳‘綠谷’,建設綠色新城”的目標,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在產業領域的深入布局。 結合現狀產業基礎,光明新區努力構建綠色低碳經濟體系,以循環經濟、自主創新為核心,重點引進以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型電子產業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嚴格落戶高新技術企業“綠色產業”標準,即“三高兩低”:高技術、高附加值、高稅收貢獻與低耗能、低污染。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的LED和太陽能光伏等系列綠色朝陽產業,對LED、太陽能光伏的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等予以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引進杜邦、拓日等一批產值超億元的企業。 目前,光明新區已初步形成平板顯示,LED、電子信息、太陽能光伏、生物醫藥、新材料和優勢傳統產業的綠色產業集群,基本形成以杜邦太陽能、拓日新能源等為代表的完整綠色產業鏈;華強文化、華僑城創想新城等一批超大型文化、旅游項目即將落戶,以文化產業為代表的現代新產業已成為發展新亮點。 融入綠色理念也使光明新區經濟發展呈現“又好又快”發展態勢。截至2012年,光明新區GDP由成立之初的134.9億元增長到502億元,實現了“三年翻一番,五年翻兩番”目標;經濟連續保持25%左右的增速,連續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5年增長近6倍,工業總產值、稅收等其他各項主要指標均翻倍增長;上市企業從成立之初的4家增至30家;世界500強由3家增至13家;企業累計專利授權量從515件增至 6059 件,新區產業質量明顯提升。 綠色收獲—— 現代化綠色低碳新城加速形成 俯瞰光明大地,一條條緞帶般綠意縈繞的寬闊道路,將新區一片片綠色建筑連綴成一個整體,一座綠色低碳新城正從當年落寞的光明農場中噴薄崛起。 光明新區成立以來堅持道路先行,以綠色道路建設拉開城市建設骨架。目前已建成或在建的光明大道、光僑路等“九縱八橫”17條主干道路以及30多條支路,都按照綠色道路標準建設;此外,光明新區已建成綠道90.7公里。 光明新區率先在深圳全市實施城市地下管網“共同管溝”工程,規劃建設城市主干道“共同管溝”21公里,日前已建成并交付使用8.7公里。“共同管溝”寬3-7.8米,高2.8米,將之前分散埋設的電力、通訊、給水、中水等地下管線集中在一個管溝內,共同維護、集中管理。這一做法既節約了土地,也避免了城市道路開膛破肚拉鏈現象。 在2009年成為國家首批低沖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后,光明新區更是強制要求所有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采用低沖擊開發理念設計建設。目前已建成門戶區36、38號路,牛山公園、明湖城市公園,及保障性住房等示范項目,將建設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今日的光明新區,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通過政府投資項目的示范引領,綠色生態建設已由“強制”變為企業和社會的一種自覺行為,許多企業都自愿采取綠色建筑星級標準進行建設。 綠色夢想—— 加快建設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 “我們將以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建設為契機,加快打造深圳綠谷,全面建設綠色新城,形成具有光明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光明新區黨工委書記田夫擲地有聲地表示。 光明新區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當前發展的總要求,以“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建設為契機,按照深圳質量發展要求,突出創新、突出實干,加快打造“深圳綠谷”,全面建設“綠色新城”,努力為深圳建設“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積極探索,作出示范。 據悉,接下來兩年內,光明新區還將新開工建設規模不小于200萬平方米的綠色建筑,新區作為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的區域效應、示范效應將進一步強化。 完善綠色指標體系。新一輪建設中,光明新區將堅持世界眼光,不斷優化“綠色規劃”和政策支持體系,落實具體項目,盡快形成區域效應。 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綠谷”建設和新城建設,正成為光明新區新時期的“雙輪驅動”。致力打造“人在園中,園在城中,一流城區、一流園區”的“綠色夢想”,構建綠色產業鏈,加快打造“深圳綠谷”。 創新城市開發模式。構建宜人的居住尺度空間,形成就業、居住、生活就地平衡的綠色社區。同時,城市規劃、建設開發全過程堅持低沖擊開發的理念,形成人與建筑、城市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典型城區。 創新城市建設模式。光明新區逐步推行綠色施工,開展建筑工業化試點,采用建筑垃圾集中處理與現場處置等多種形式,實行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逐步實現零排放。
|
|
|
|
推薦圖片 |
 | 【環保】環境保護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簽署合 |
7月16日,環境保護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山西太原簽署《共同推進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合作協議》,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山西省省長王君分別在協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