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產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武漢和東莞有四個項目成為國家健康住宅試點項目,未來三年,沿海地產在全國各地將擁有超過十個健康住宅試點項目。”沿海地產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成實對記者表示,沿海地產目前正在形成產業的標準化,希望能形成產品的快速拷貝化,擴大規模,加大開發速度。
沿海地產自此受到了國內業界及國際專家的廣泛關注。
沿海地產在去年獲得建設部“2007中國建筑節能年度影響力企業”,接著又獲得某雜志年度評選出的唯一的節能減排專項獎“2007年度建筑節能減排推動獎”。
“沿海是中國最早加入美國綠色建筑協會、引入美國綠色建筑LEED-ND體系進行綠色認證并按其標準進行住宅設計的中國開發商之一。目前國家健康住宅中心在全國有29個項目,我們公司有4個項目應用,從比例上而言我們公司健康住宅的項目應該是全國最多的。”
據了解,在2004年7月份,沿海集團與國家住宅工程發展研究中心結成戰略合作。結合自己的開發實踐,沿海集團定制了適合集團產品的健康住宅的10大標準體系,從空氣、光線、聲音、裝修材料、園林、社區規劃等方面,制定了詳盡的實現健康居住的系統方法和標準。
該技術體系以居住區生態環保、綠色健康為主題,在關注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健康的基礎上,綜合解決居住環境中面臨的各項技術問題,提供體系化的解決方式,以創建綠色健康的居住項目,與此同時,沿海地產成功將“健康住宅、節能減排”各項技術實踐于各地產項目中。
目前,在沿海集團有項目開發的20個城市中,已經有北京、武漢、上海和東莞的四個項目成為健康住宅的試點項目。
其中,北京的沿海•賽洛城成為中國第一個通過美國LEED-ND體系認證的示范項目。
該項目在規劃上充分強調和體現了健康住宅對交往空間的要求。在交通組織、道路系統設置上,通過對社區內部道路進行二次加密的規劃設計,同時通過規劃布局的優化調整,小區組團基本形成西北封閉、東南開敞的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通風改善了組團內的空氣環境。在聲環境、光環境、水環境、綠化環境等許多方面的技術設計中,均達到健康住宅相關要求。
據沿海地產知識管理部總經理李霆介紹,沿海集團不僅全面推廣其“健康住宅”成熟的開發體系,還不斷地在新項目中運用新的節能技術,比如在大連星海灣項目中采用國際領先的健康住宅技術成果“恒溫恒濕集成技術體系”(包括天棚輻射采暖制冷系統、置換式新風系統、節能冷熱源系統及圍護結構保溫系統)。
“對具備條件的項目,公司爭取都參加健康住宅試點。在集團內部,已形成一系列與健康住宅體系相關的思路和制度,建立了涵蓋場地、綠化、交通、噪聲、材料裝修等10個方面的技術體系,并在產品中全面引入健康住宅體系,沿海集團現已形成以健康住宅試點項目引領企業‘綠色健康地產’的發展模式。”李霆說。
上海·沿海麗水馨庭
欲全國大規模復制
北京賽洛城及大連星海灣的成功綠色實踐,堅定了沿海地產拓展“綠色健康地產”模式的決心。
不僅如此,在所有的IPO或者增發成功的房地產上市公司忙著搶地的時候,這家已經在香港資本市場走過整整十個年頭的企業,依然執行著“保證土地儲備可供三年滾動開發”的保守戰略。
因而在這場嚴厲的宏觀調控中,沿海地產巍然不動。
據了解,沿海集團目前已在東北、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華中區域以及西部等六大經濟區,20多個城市完成了企業的發展布局。目前沿海年開發量近2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擁有滾動開發三到五年的可建面積土地儲備。
“未來企業的發展將走向專業化及產業的標準化,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是標準化的一個基礎,因此要加快開發速度及規模,快速在全國對產品進行拷貝。”李霆透露說,為了提升價值鏈效率,沿海地產在去年進行了價值鏈改革,其中包括成立了工程管理及設計管理兩個專業公司。這兩個專業公司是集團的產品設計建造中心,將為集團各個地區公司源源不斷地快速提供健康住宅產品。
而“綠色健康地產”模式能否在全國順利復制也一度引起了業界爭議。
有業內人士表示,健康住宅由于要用到一些節能新產品和新技術,有些還要運用一些高科技,難免會增加建造成本,另外,由于國內各城市氣候、環境及人文、觀念的不同,對綠色住宅的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會導致產品的全國復制有一定的障礙。
“我覺得最大的挑戰還是本土化的問題。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居住文化的本土化,因為國外和國內是完全不同的民族特征。第二個是產業化的問題,有很多建筑技術的方面我們可以解決,但是沒有產業化,所以不能提供完整的一套供應體系。”成實曾表示沿海地產作為先行者還需要加大產業化程度,要有成套的體系供應。
至于成本,成實表示,事實上只是改變了住宅開發的成本結構,并沒有增加什么額外的開發成本。
“我們會繼續保持我們在綠色健康地產的領跑地位,未來三年,我們在國內的健康住宅試點將增加到十個。”成實透露說,沿海地產的開發量和銷售額每年能實現50%-100%的增長,今年集團銷售額目標是進軍“百億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