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城建檔案館,圖片室的李主任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合肥上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在一片黑乎乎的低矮民居中間,位于合肥市安慶路上的博物館外觀白得耀眼,也高得耀眼。中間是高聳的主樓,兩翼在主樓兩邊對稱排列。記者在檔案館里了解到,當時合肥的高層建筑大多是蘇式建筑,有十六七處,位于市中心的省博物館成為合肥的城市“坐標”,很多攝影家都喜歡將鏡頭對準省博物館的蘇式建筑。這座建筑物不僅承載著安徽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也保留著當年那些難忘的回憶與懷念。在記者與省博物館老館員們的對話中,時光緩緩回到了1956年那段火熱的歲月。
省博物館拔地而起
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商量著要合并為安徽省博物館,但四個館那么多的館藏文物怎么“安家”呢?合肥開始在安慶路建立一座大型的博物館建筑。1954年8月,建筑面積達11580平方米的陳列大樓破土動工,1956年2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館在安慶路正式成立了。市民們都蜂擁而來,參觀這座聳立在低矮民居之間的高大建筑。毛主席來到省博物館
1958年9月17日,毛澤東主席親臨省博物館視察,合肥萬人空巷,人們聚集到安慶路、長江路周圍,歡迎毛主席的到來。毛主席來到博物館,他看到了楚墓里出土的楚大鼎時,先是一聲不響,隨后足足繞著大鼎轉了三圈,然后發出“嚯”的一聲贊嘆,他說:“好大的家伙,一次能煮幾頭牛啊!痹诿飨x開省博物館的時候,他曾感嘆,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像省博物館一樣的博物館。隨后,劉少奇、陳毅等國家領導人也來到省博物館視察,陳毅還為博物館題寫館名。省博物館一時間成為省城市民心中的驕傲,能弄到一張進館參觀的門票,在當時都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
省博物館成保護對象上世紀80年代,合肥的樓開始越長越高,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也漸漸增多,該館的蘇式建筑大樓漸漸落伍了,但老合肥并沒有忘記他們曾引以為傲的這座蘇式建筑。在合肥“大建設”時期,省博物館蘇式建筑的留存受到人們的關注,這座建筑成了一個受保護的對象,它和江淮大戲院一樣,在“大建設”中被保留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