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建筑】中國建筑行業面臨邊緣化 |
(時間:2009/1/4 10:01:44) |
今天的中國正在將宏觀的城市規劃和城市理想通過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予以實現,城市領導、管理人員、建筑師和規劃師面臨著新的挑戰。中國的城市建設形勢是世界上任何別的國家都未曾遇見的機遇,一方面,長期沉睡的城市終于有了變化發展的動因和契機。然而另一方面,思想尚未經過清晰的沉思,在缺乏理論武裝的狀況下,就要迅速投入急遽的變革洪流之中。一方面令人為之振奮,另一方面也令人深思,甚至擔憂。應當作為手段的“變”與“新”成為城市建設的目的,速度和形象優先,理性和理想退居二線。在思想尚未現代化的同時,追求超越精神和物質水平的現代化,追求物化環境的過度現代化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方向。在這樣的情況下,境外建筑師和規劃師全面介入了中國各城市的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甚至成為中國城市現代化的主力軍。 全球化已經對中國的城市規劃和建筑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應對這一沖擊不可能回避。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建筑又重新融入世界建筑的大潮,可以說國際上有什么樣的建筑思潮,中國的建筑界就會有所反應。中國的城市建設和建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正走向世界經濟的中心,城市建設與建筑業的大規模快速發展是任何時代,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與之相比的。然而,中國建筑以及中國建筑師、規劃師在國際城市規劃與建筑領域中卻面臨著邊緣化的狀態。中國當代建筑成為強勢文化,吸引著全世界的建筑師參與設計。與此同時,中國文化在許多方面卻處于弱勢。 一位荷蘭建筑教授亞歷山大·楚尼斯指出“近年來在國際設計領域廣為流傳的兩種傾向,即崇尚雜亂無章的非形式主義和推崇權力至上的現實主義。”這股思潮已經由境外建筑師引入中國,中國已經成為他們設計思想的試驗場,甚至奇特思想的試驗場。今天的許多建筑追求新穎,超乎現實的“完美”,激動人心的奇特,紀念性,宏大,愉悅,媚俗等等,形式在追隨利潤。 在城市規劃和建筑領域,一方面應當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也必須應對新國際式建筑文化的沖擊,保護并發展中國的城市與建筑的特色。如何建立現代中國建筑的理論,設計出具有批評意義的建筑,奠定中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是擺在每一位中國建筑師和規劃師面前的一項十分艱辛,然而又是十分迫切的任務。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建筑的基本問題,諸如當代社會中建筑師的任務是什么;什么是建筑師的創造性;建筑師的責任是什么;什么是建筑的實驗場;今天的建筑教育的目標是什么等等。 請合適的建筑師做適合的項目,做適合城市環境和建筑師特長的建筑,這是保證建筑成功的關鍵。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境外建筑師發揮了十分活躍而又積極的作用,設計了一系列優秀的作品。另一方面,國際建筑師的參與也由早期的建筑單體設計,擴大到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甚至產品設計。范圍也由早期的酒店設計,延伸到大型公共建筑、住宅設計、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保護,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目前國內也形成了一種趨勢,凡重要項目,都邀請國際上的明星建筑師來設計。相對于以往不分良莠,唯外國建筑師獨尊的思想,大量二三流建筑師一統天下的狀況而言,這是一個進步。但是也還是有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首先,外國建筑師,即使是優秀的建筑師并不是萬能的,每個人都有擅長的專業領域。有一些建筑師,他們只有過較小規模設計的經驗,習慣按平方米考慮問題,我們卻要求他們按平方公里考慮問題,有一些建筑師,他們只有過建筑設計的經驗,擅長考慮建筑單體,我們卻聘請他們做大范圍的城市規劃,甚至有的城市請外國建筑師做他們從來沒有做過,而又需要深入調查和熟悉城市的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就大多數外國建筑師而言,他們在中國所做的設計已經成為一種試驗。 中國自己的建筑師應該得到善待并扶植。中國建筑師曾歷經磨難,在20世紀30年代終于爭得了中國建筑話語權。今天,又曾經歷過劫難的中國建筑師又要在不平等的條件下,與我們的外國同行爭奪話語權。國際建筑師能否代替我們找到中國當代建筑的發展方向,能否創造出具有批評意義的優秀建筑,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思的問題。我們應當與參與中國城市建設、建筑設計、城市設計的境外建筑師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中國建筑的發展道路。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