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達集團執行總裁楊汗青(右二)與業內人士交流綠色建筑理念
今年3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下稱“綠博會”)上,裝配式建筑展區中一間“竹屋”吸引了眾多參訪者的目光。在這間集中了最新裝配式建筑技術的“竹屋”前,中國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委員、卓達集團執行總裁楊汗青說,建筑業正在進行供給側改革,綠色建筑將不斷引領和刷新人們的綠色生活。 綠色裝配撬動建筑業供給側改革 不同于傳統建筑理念和建筑方式,如今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綠色建筑,在設計與建造過程中,充分考慮低碳、無污染、可再利用等因素,并與周圍環境協調融合,日益受到人們青睞。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建筑生產方式普遍存在著資源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人員勞動強度大、工程質量和安全無法有效保障等問題,變革傳統建筑生產方式,成為推動建筑領域供給側改革的大趨勢。 針對此,國家陸續出臺各項政策文件,明確提出推進建筑業結構優化,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2016年9月27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 在綠博會上,建筑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成為建筑企業實踐綠色創新的方向。如遠大集團瞄準裝配式建筑領域發力,創出飛速建樓的奇跡。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龔超認為,除了快,裝配式建筑體系的經濟性極佳。 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裝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長趙鈿介紹,部件在工地組裝時,地面以上幾乎不消耗水電資源,拼裝過程中節點的連接也一律使用最為環保的水電鉆。 在綠博會上,半月談記者注意到,有些裝配式建筑企業約85%的工序在工廠完成;實現了標準化、自動化生產;部件生產基本不產生污水廢氣。

在卓達集團展區,國內外客商絡繹不絕
用創新消化“綠色成本” 一些人認為,裝配式建筑建造成本較高,配套產業發展不完善。要想發展裝配式建筑,就必須多方面大膽創新。 卓達集團長期深耕綠色裝配式建筑,一直堅持從技術革新發力。楊汗青告訴記者,卓達集團共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專利12074項,已受理8521項,獲得專利證書2845本。 當前,綠色建筑企業的創新探索遍及建筑業整個產業鏈條。在建材這一基礎環節,卓達集團研發總院副院長劉軍輝介紹,當前綠色新型建材多取材于工農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建筑垃圾、工業廢料、秸稈,都是他們眼中的寶貝。 當然,只有部件,不足以建成大廈。裝配式建筑還需要合適的結構體系。在卓達集團,鋼與竹是結構的首選材料。“竹木自然死亡,實際是一個碳排放過程。”楊汗青認為,以竹結構造房是“藏碳于建筑”。 在此次綠博會上,各種新的建筑材料不斷刷新人們想象。帶有保溫夾層的竹鋼結構,輔以能夠釋放負氧離子的獨特添加材料,就能讓房屋成為“會呼吸的房子”。“要讓老百姓不但住得起,而且住得舒服,住得健康。”楊汗青說。

中國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委員、卓達集團執行總裁楊汗青接受采訪
打造國內外綠色新業態標準 如今,裝配式建筑企業在國內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但是各家的技術標準、工藝體系在建筑規劃設計、施工生產、材料開發等各環節都是割裂開來的。 楊汗青認為,當務之急是各家裝配式建筑企業攜手打造一個向同行開放的協作平臺。要筑牢平臺,須有標準先行。2014年,卓達集團與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共同編制了《裝配式玻纖增強無機材料復合保溫墻板應用技術規程》;2016年6月,卓達集團組織申報的綠色建筑體系標準被國務院國家標準委立項編制,2017年6月份將作為國標發布。 中國裝配式建筑企業并不滿足于引領國內建筑業。2017年3月1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的第十屆全球基建領導人大會上,卓達集團副總裁常文閣應邀作主題演講。中國標準可望影響世界,推動世界綠色建筑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