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Greenbuild 中國”國際綠色建筑大會在上海舉辦,這也是“Greenbuild ”國際綠色建筑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Greenbuild國際綠色建筑大會是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綠色建筑大會,為何要在中國舉辦?中國有超過1000個LEED認證項目;在“LEED十大國家”榜單中,中國排名第一;2016年,中國人均擁有LEED認證建筑面積35平方米等,這些數據都給了有力的解釋。

近日,借助“Greenbuild ”國際綠色建筑大會在中國舉辦,記者采訪了USGBC及綠色事業認證公司(GBCI)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晗 (Mahesh Ramanujam)先生。 記者:請問您是否可以分享此次到訪中國的期望? 馬晗:LEED始于美國,現已經蓬勃發展了20年。由于中國是除了美國之外最大的LEED市場,我們將中國視為LEED 最重要的海外市場。此次中國之行,我非常希望看到大家對我們的評價系統繼續保有濃厚興趣。當然,我們也會不斷為中國建筑行業帶來更多有關綠色建筑的觀點和機會。 LEED評價系統與中國“十三五”規劃中環境建設的任務有一致的目標。LEED來到中國市場以后,我們密切關注著中國政府的政策以及建筑行業的動態。我們的產品甚至涉及公共交通、制造業以及醫療保健類的綠色建筑項目。目前我們也在探討如何通過項目來提高水安全和空氣質量。我們能夠幫助城市進行合理規劃,促進城市經濟資源合理利用,當然我們能做的還有更多。 正是因為持有這樣的綠色建筑理念,我們積極尋求與中國建筑商、開發商、**者以及政府結成合作聯盟的機會。 所以,每一次到訪中國,我都有很高的期待。 記者:目前LEED認證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如何? 馬晗:就全球市場而言,LEED是使用最廣泛的綠色建筑評價系統。現在,LEED已經推出了第四個評價版本(LEED v4),通過LEED認證的建筑項目也已經遍布全球165個國家和地區。 LEED能得到廣泛認可歸功于以下幾點。首先,行業內建筑師、工程師、承建商、制造商等專業人士持續對它的完善和發展提供指導。LEED提供了基于性能表現的全方位建筑策略,涵蓋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建筑運營與維護、住宅建筑以及大型開發項目。同時,LEED評價過程也是很靈活的,它使用整合式的建筑設計和建造過程,使得LEED項目團隊可以根據當地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需求以及建筑或工程要求對設計進行優化。評估項目包括生態系統保護、用水效率、能源使用、室內空氣質量、減少廢棄物以及區域建設重點。同時我們也為醫院、數據中心、公共交通系統、工廠和學校等特定場所提供定制的LEED評價方式。當然,我們的努力離不開業內越來越多LEED用戶群體(例如LEED工業設備組織)以及綠色建筑國際圓桌會議的支持。這些都是LEED評價系統不斷完善以及成為具有地方適用性的全球評價系統的動力。 記者:請問您如何評價綠色建筑三星標準? 馬晗:我們認為綠色建筑三星標準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發展。無論是否通過LEED認證,我們鼓勵所有綠色建筑的發展。我們的目標是讓建筑變得更有效率、健康且盡可能減少廢棄物產生。我們樂于見到更多樣的綠色建筑評價系統,這對于中國來說也是很好的現象,它能夠說明一個國家越來越關注環境與健康問題。 根據中國“十三五”規劃中環保及基礎設施的任務要求,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以目前新建筑的建成速度,中國亟需更多的綠色建筑評價系統。 我也鼓勵建設團隊能夠充分了解LEED,把它當作一種參考指標來提高中國建成環境的質量并減少建筑資源消耗。你會發現在尋求LEED以及其他綠色建筑評級體系的認證過程中,建筑項目在實現可持續的道路上已經更進一步。各大綠色建筑評價系統看上去似乎是競爭關系,互相排斥,實則不然。 通過分享LEED的全球經驗,我們希望能夠幫助中國建設者及政府有效解決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五年規劃中綠色建筑任務所面臨的挑戰。當然就長期而言,我們意在助力中國建筑行業建立全球城市發展新標準,從而樹立中國在綠色建筑設計、建造以及運營方面的全球主導地位。 記者:在中國,綠色建筑被看作為一種昂貴且遠離大眾的概念,甚至是多種技術的聚集物。請問您怎么評價這種觀點? 馬晗:我認為這種想法是與時代發展脫節的。現今,綠色建筑帶來巨大商機,這個行業在全球擁有百萬雇員。綠色建筑行業的員工不僅在建筑行業擔任專家的角色,同時也活躍于制造領域和教育行業。綠色發展不只是未來的主旋律,更是當今社會發展的目標。諸如LEED一類的綠色認證項目、策略或者評級框架正在不斷完善。隨著規劃不斷趨于合理化,綠色建筑的成本已經遠遠低于傳統且可持續性較差的同等建筑。此外,若是把節水節電、保障住戶健康、減少生態系統負面影響等因素納入衡量范圍,綠色建筑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來年我們會繼續強化這些因素從而不斷升級評估標準,并最終運用到更大規模的項目中,例如城區級別。綠色建筑是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行業,尤其是在當今世界面臨著諸如全球變暖一類環境問題的時候,它的發展關系到全世界人民的未來。 記者:請問您是否對中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以及您能否分析當今中國市場的趨勢和綠色建筑在中國市場的挑戰和成果? 馬晗:綠色建筑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因此并沒有太多歷史可以借鑒。但是如果我們往前看,會發現它的未來充滿各種可能性。在中國,習近平主席對FYP(規模保費)的制定以及全國對綠色建筑不斷增長的需求使得這種積極意識不斷增強。這個計劃的目標非常鼓舞人心。我認為,LEED會對中國的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不斷提升在中國的業務能力并且為滿足不斷增加的顧客數量而開發新的資源。 我們正在積極調整LEED系統使其充分本土化以適應中國市場,F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相關行業教育材料,我們目前正支持著將近3000名資質深厚的LEED建筑專家在中國的生活與工作。我們也在努力尋求一些與主要的開發商和組織機構結成新的合作關系。最后,10月17日,我們的綠色建筑大會在上海舉行它的亞洲首秀。會上我們邀請了中國相關行業的領袖,他們對中國的環境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記者:在國際市場上,綠色建筑的推廣是否面臨任何新挑戰?如果有,請您提供一些例子(例如經濟或社會穩定)。 馬晗:為緩解全球變暖亟需建造綠色建筑應該是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盡管我們的產業發展地很快,但我認為還不夠迅速。 而在中國,我們最大的挑戰是意識方面。盡管LEED認證了1000多個大型商業項目以及將近12000個多層住宅項目,這與需要完成的工作量還相差甚遠。 憑借中國建筑團體和政府的幫助和鼓勵,我們希望在未來能夠有所改變。 記者:什么是綠色建筑的最新趨勢和產品體系?它的未來會變成怎樣? 馬晗:高透明度是綠色建筑產業最新且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當今世界基于網絡的全新監測和測量技術的誕生,使得準確且實時地追蹤建筑性能成為可能。 我們已經對這個新技術作出鄭重承諾。在2016年,我們開發且引進了數字化平臺Arc。因此,運營團隊能夠持續監測和評估建筑體系的性能,例如能源消耗,水利用,室內空氣質量,舒適度和交通運輸。 近來,為了適應城市或者社區的需求,我們改進了Arc平臺。在試點應用時,政府會監測其管轄區域的性能,以及提出改進能源,水源,公共交通系統等方面的政策或計劃。由于耗費的運營成本以及對環境的影響較少,Arc平臺是個重要的突破。在中國,我們最近與僑福芳草地達成共識,將會在例如Arc平臺這樣的監測系統技術方面進行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