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綠建行動進入攻堅期 千億綠色建筑市場待挖掘 |
(時間:2018-11-5 11:27:04) |
“綠房子”領域正迎來新一輪的“大躍進”。近日,《江蘇省綠色建筑發展條例》和《重慶市建筑能效(綠色建筑)測評與標識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推行綠色建筑由過去的點狀試點轉變為全面強制執行;安徽召開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推進會,對2015年省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綠色建筑示范項目進行授牌;青海下達2015年綠色建筑和項目計劃任務,安排建設綠色建筑70.7萬平方米……種種跡象表明,各地的綠色建筑建設都開始進入攻堅階段。 各地因地制宜出臺辦法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安徽省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推進會上了解到,安徽要求各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加強對施工許可、質量安全等各環節的監管。在項目建設期間,對隨意變更綠色建筑設計要求的要責令改正,對違反相關管理制度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等問題的要追究責任,依法處理;對施工圖設計審查不合格的項目,不予頒發施工許可證;對施工未達到設計要求的項目,不得進行竣工驗收備案。 會上,安徽省住建廳還對2015年省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綠色建筑示范項目進行了授牌。阜陽市城南新區、安慶市東部新城兩個城區以及安徽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部大樓等25個項目,被列入2015年安徽省綠色建筑示范專項資金項目。 《江蘇省綠色建筑發展條例》是國內首部促進綠色建筑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對提高江蘇生態文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質量、轉變經濟發展增長方式,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條例》的頒布實施順應了城鄉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的迫切要求,為做好綠色建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貫徹實施好《條例》,依法加快綠色建筑發展,是有效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是提高人居環境質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撬動千億元綠色建筑市場 截至2015年5月,全國綠色建筑總面積已達3.46億平方米,住建部將從綠色建材行業入手摸清全國綠色建筑產業家底。 據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綠色建材品處處長劉敬疆介紹,截至2015年5月底,全國已累計評出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3046項,總建筑面積3.46億平方米,項目涉及居住區、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工業建筑、醫院、酒店等。綠色建筑節能前景巨大,以綠色建筑大省江蘇為例,“十二五”期間,綠色建筑為該省節約1300萬噸標準煤,占該省節能目標任務的1/5。 作為國內綠色建筑領跑者之一,杭蕭鋼構近些年來正迎來一場華麗蛻變——實現技術與品質的轉型升級。而此時,國家正在持續推進綠色建筑步伐,可以說是給他們實現轉型升級送來了一份大禮。 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國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從2012年的2%提升至50%。據此估算,新增1億平方米綠色建筑,可直接拉動50億元以上增量投資,未來有望撬動上千億元的綠色建筑市場。“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場真正的及時雨。”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單銀木說道。 技術升級讓企業“減負快跑” 有人認為,大力興建綠色建筑除了對環境帶來好處外,只會造成建設成本大幅增加,成為一個只會“燒錢”的產業,其本身對經濟發展意義不大。 但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梁俊強并不認同這一觀點。“據我們初步測算,節能服務業總產值從2003年的2100多億元增至2014年的2600多億元,增長了22.95%。綠色建筑的設計咨詢業也從傳統業務衍生出很多配套服務,同時還出現了很多相應服務的專業提供商。”梁俊強認為,“綠建企業在盤活做大資源的同時,技術突破將極大程度上降低企業成本。” 筆者從杭蕭鋼構獲悉,其研發的鋼管混凝土束剪力墻結構較PC(預制裝配式混凝土)具有明顯優勢,引發了業內的高度關注。有了技術“內功”,就能打出強勁的外力組合拳。綠建企業“減負快跑”持續攻堅,對經濟和就業也有不小的拉動作用。梁俊強表示,若2020年50%的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這個要求,就可以為全社會帶來5000億元的額外產值,創造500萬個就業崗位。
|
|
|
|
推薦圖片 |
 | 國內外專家學者匯聚沈陽 共商大氣污染預防 | 為推動亞太經合組織(APEC)各成員經濟體中小企業間的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外中小企業在環保產業技術領域發展,加速企業間成果對接與洽談,由第十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