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中國已進入綠色金融時代,所有的金融產品都開始冠以“綠色”二字,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IPO、綠色基金等等。 以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為標志,中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發展綠色金融體系的政策框架。 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主要目的是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同時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資。 發展綠色建筑迫在眉睫 現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然而,過去幾十年建筑業快速發展,讓我國在取得了巨大建設量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資源環境代價。 據中國建筑能協會發布的《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17年)》顯示,2015年中國建筑能源消費總量為8.57億噸標準煤,占到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如果將建材生產、建筑施工能耗等計算在內,中國房地產建筑業總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證監會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馬險峰在近期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和新華社《環球》雜志、瞭望智庫主辦,標準排名承辦的“2018中國綠色地產發展報告發布會”演講中也介紹,建筑領域的能源消耗約占全球最終能源消耗的1/3,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隨之而來的是數量不斷攀升的建筑垃圾,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達24億噸左右,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 這意味著,發展綠色建筑,迫在眉睫。世界銀行預計,到2030年要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70%的減排潛力在建筑節能方面。 馬險峰補充介紹,根據國際能源署2013年的估計,要實現《巴塞爾協議》的目標,將全球溫度上升限制在2度以內,需要在2050年之前將建筑領域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減少77%。 這對建筑業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但也是一個發展契機,各級政府也對綠色建筑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 2017年5月,中國住建部印發的《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中國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達到節能標準要求,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50%,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達到30%,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40%,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15%。 馬險峰表示,綠色建筑行業是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發展為綠色建筑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目前綠色建筑領域集聚形成了體系較為完整的綠色業務生態鏈,從全球范圍來看,綠色建筑領域聚集了綠色建材、綠色技術制造商、推廣商、開發商、全球綠色空間的使用者以及愿意支付綠色溢價的綠色物業投資者,涉及綠色建筑的法律、法規,綠色認證機制、規范性要求、技術創新體系也較為系統和全面,這為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益和可供借鑒的國際經驗。 中國銀保監會政策法規局巡視員葉燕斐在近期舉行的“第九屆地壇論壇”上介紹,過去幾年,銀行保險業在大力倡導發展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 他更是建議,北京帶頭強制所有的工業建筑、辦公樓都在大門入口處安裝一個可以實時監測能耗和空氣質量、室內環境質量的電子顯示屏,這樣一目了然。 同時他表示,雖然在大力倡導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但綠色建筑還不是特別多,針對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還需要探索一個可以盈利的市場化機制。 標準排名研究發現,2017年中國共有1126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二星級標識,認證總建筑面積近1.3億平方米;獲得綠色建筑三星級標識的項目仍沒有突破2016年不足百個的尷尬局面,認證總建筑面積約1000萬平方米,高星級的綠色建筑在2017年全國16.9億平方米的商品房總銷售面積中微不足道。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清勤在演講中介紹,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評出10927個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綠色建筑面積超過10億㎡。 住建部總工程師陳宜明曾在公開演講中表示,中國住宅和公共建筑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總建筑面積占城鎮竣工總面積的比例不到5%,獲得運行標識的綠色建筑總建筑面積,占綠色建筑總面積的比例也僅為5%左右,這也充分說明未來綠色建筑發展潛力巨大。 綠色金融助力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一個綜合體系,它涉及到綠色建筑的設備,綠色建筑的能源消耗、功能等等,要把綠色建筑全方位的拆分開來,然后再進行綠色金融設計。”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在“2018中國綠色地產發展報告發布會”下午場“綠色金融與綠色建筑”沙龍中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不可否認,綠色建筑的發展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持。綠色金融將如何支持綠色建筑發展?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綠色金融論壇(貴安新區)表示,要把綠色建筑標準轉化為綠色金融標準,綠色金融需要把綠色建筑的標準納入到綠色信貸標準和綠色債券標準等金融指引當中去,也要有相應的激勵機制。 央行于2015年12月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已將綠色建筑包含進去;銀監會2015年《能效信貸指引》也將建筑節能納入綠色信貸重點支持的范圍;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更是明確將綠色建筑發展列為重點支持項目。 此外,證監會發布的文件顯示,支持發行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綠色地方政府債券、綠色可續期債券等產品,還與生態環境部在研究制定推廣《上市公司強制ESG信息披露制度》。 藍虹表示,可以說,綠色建筑已成為我國綠色金融的重點支持領域,重點支持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 此外,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中還明確將建筑工業化、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海綿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和低碳省市試點、低碳城(鎮)試點、低碳社區試點、低碳園區試點的低碳能源、低碳工業、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低碳基礎設施建設及碳管理平臺建設項目列為重點支持項目。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也認為,綠色金融發展已是勢不可擋,現有的產品也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肯定。未來綠色金融的模式將更多是量身定做的產品,對綠色建筑的支持也會是更加精準,并且產品期限上可以更長。 馬駿表示,還通過綠色建筑保險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熬G色建筑建成以后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買家往往不相信建筑商聲稱每平方米能夠降低能耗和減排百分之多少的承諾。要解決這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可以通過綠色保險的金融創新,由大型保險公司向買家保證綠色開發商開發的建筑確實可以達到降低能耗、水耗和其它減排標準,綠色建筑物就很容易銷售! 在平安財險統保部經理劉松嶺看來,安全是綠色建筑以及綠色地產第一個重要命題。綠色建筑概念非常廣,像長租公寓、養老公寓,以及養生地產項目,還有裝配式建筑,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保險機構一定要圍繞著它們所需要突顯的功能——節能環保、舒適無障礙、適老、適幼等需求,針對各自的特殊性提供相應的保障,既能夠讓投資人放心投資,讓政府安心地進行監管,也能夠讓業主、消費者去安心地入住。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紅在“2018中國綠色地產發展報告發布會”上發表的《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筑》演講中表示,綠色建筑未來市場很大,目前我國存量建筑95%是高耗能建筑,如果這些高耗能建筑要改造,未來市場就非常大。此外,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城鎮每年的新建綠色建筑占新增建筑的比例要達到30%,這將新增投資需求達5萬億,從而會吸引廣大金融機構的追隨。 近幾年,國內綠色金融不斷發展,各大銀行都積極開拓各種綠色金融項目。對此,華夏銀行綠色金融中心蘇楠認為,銀行開展綠色金融工作,一定要堅持商業可持續,一定要走市場化的道路。所以,我們希望通過綠色金融的工作,能夠使綠色產業和金融機構得到共贏。 綠融(北京)投資服務有限公司總裁張涵也認為,不管是綠色建筑還是綠色金融,代表了一個更高的國家綠色標準,這個標準不一定現在就給你帶來絕對的好處,但是當標準制定得更高以后,它就成為了一個戰略部署。而在未來國家不斷提高環保標準過程中,你一定可以獲得更好的競爭空間。 綠色債券增長潛力巨大

“2014年年底,當代置業就跟匯豐銀行和世界銀行合作開始啟動綠色債券的項目。”當代置業董事會辦公室總經理崔寒凌介紹說。他表示,綠色金融最開始還是起源于歐洲,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在整個歐洲市場,綠色債券體系、機制和結構都非常成熟。 雖然國內綠色金融市場起步較晚,但可以預見,未來十年中國綠色融資的需求非常大。 按照央行估算,2016年我國實現綠色融資的規模是1.76萬億元人民幣,2017年是2.35萬億元。這也是我國過去兩年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躍居全球前兩位的重要原因。綠色債券規模不斷擴大,但同時綠色債券在全國債券市場的規模不到1%,未來的增長潛力巨大。 根據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5年11月發布的報告——《綠色金融改革與促進綠色轉型研究的研究報告》,從可持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修復、工業污染處理、能源與資源節約、綠色產品等六大領域、十六個子行業的分類來看,對2014年到2030年的綠色融資需求估計,我國綠色融資需求至少在40萬億以上。 馬險峰認為,如此巨大的融資需求將不斷地推動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及綠色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孫學工介紹,綠色債券和普通債券相比,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首先,綠色債券募集資金占項目總投資比例由普通債券的60%放寬至 80%,發行綠色債券的企業不受發債指標限制,可以申請發行超長期債券,并且申報受理及審核實行“專人對接、專項審核、即報即審”的“綠色通道”制度。 此外,支持綠色債券發行主體利用債券資金優化債務結構,在償債保障措施完善的情況下,允許企業使用不超過 50%的債券募集資金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營運資金。主體信用評級AA+且運營情況較好的發行主體,還可使用募集資金置換由在建綠色項目產生的高成本債務。 發債企業還可根據項目資金回流的具體情況科學設計綠色債券發行方案,支持合理靈活設置債券期限、選擇權及還本付息方式,允許綠色債券面向機構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允許項目收益無法在債券存續期內覆蓋總投資的發行人,僅就項目收益部分與債券本息規模差額部分提供擔保。 2017年3月2號,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支持綠色債券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綠色公司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的綠色產業目錄,對綠色公司債申報受理與審核實行專人對接、專項審核、即報即審的鼓勵政策,鼓勵市場主體投資綠色公司債,支持證券交易所建立綠色公司債券板塊。 2017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了《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權威指引》,以提高綠色債券的評估認證質量,明確提出對綠債的核查評估的相關要求。 上述綠色債券相關政策措施都為綠色建筑利用債券市場、發行綠色債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政策指導,為綠色建筑行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融資環境。 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的統計數據,2017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到1555億美元(約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募集資金投放到低碳建筑和能效項目的占比從2016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29%。 在中國,龍湖、當代置業、朗詩、金茂、華發等綠色地產領軍企業均已成功發行綠色債券。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中國境內和境外累計發行綠色債券184只,發行總量達到4799.1億元,其中投向包含綠色建筑的節能領域的比例不到10%,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