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江西南昌:裝配建筑“智”造新高度 |
(時間:2023/2/23 16:17:05) |
“你能想到嗎,我們現在建房子像‘搭積木’,3天建好一層樓,100天能建好一棟20層的樓房。”工作在江西省南昌縣的“90后建筑師”鄧文驕傲地說。
2018年,鄧文從傳統建筑行業轉型為裝配式工程師,4年多的裝配式建筑行業經歷,讓他對這個行業愈發地癡迷。
“從吃‘力氣飯’到吃‘科技糧’,從干‘體力活’到干‘技術活’。裝配式智能建造讓建筑行業科技感十足,未來大有可為!”南昌縣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熊志武對裝配式建筑行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在南昌縣,圍繞裝配式建筑、現代農業、鴨苗孵化等當地特色支柱產業,“硬科技”助力縣域高質量發展,數個規模總量達千億百億的特色產業集群正蓄勢崛起。
2022年,南昌縣全縣GDP突破1300億元,同比增長4.8%,穩坐“江西縣域經濟第一強縣”,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樣板蓄好勢、賦好能。
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
在南昌縣的一處建筑工地,既見不到飛揚的塵土,也聽不見刺耳的噪聲,更沒有橫流的泥水,只有預先從工廠訂制好的墻板、樓梯等構件,整齊地碼放在施工現場。
“別小瞧這些鋼筋水泥,它們可都是有身份的。”鄧文說,每個構件上都貼有二維碼,通過掃碼不僅可以對產地、尺寸、生產日期等信息一目了然,實現質量責任追溯,還能知道應該安裝在哪個位置,按圖索驥進行施工。
安全帽、黑工裝,手握一把檢測尺,穿戴整齊的鄧文既職業又精神。“你看看我都工作了大半天了,還是挺干凈的。”鄧文隨手扯著自己衣領笑著說。
2016年鄧文從河南城建學院畢業后,就到南昌縣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那時到處是塵埃、噪音,我因此得了咽炎,聽力也有所下降。”家人擔心念叨,讓他一度有了離開建筑行業的打算。
想法的轉變發生在2018年8月,在南昌縣裝配式建筑產業聯盟成立現場,看到裝配式建筑施工展示的整個過程,鄧文立馬被吸引了。高層建筑竟然也可以搭出來,對裝配式建筑“一見鐘情”的鄧文下定決心鉆研新技藝,并與工友一起參加培訓,實現工作崗位的轉型。
如今,傳統建筑模式需要四五十人連續工作半個月才能完成的生產任務,通過裝配式建筑模式只需要一周時間。“工人們輕松了,工作強度減少至少一半。我們還突破了在高層建筑上的應用,最高達到33層。”鄧文說。
鄧文職業轉型的心路歷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南昌縣建筑業在科技賦能下的新變遷。
南昌縣素有“中國建筑產業之鄉”之稱,擁有建筑施工企業359家,占江西省的1/3;建筑相關從業人員達25萬余人。隨著近年來建筑業轉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縱深推進,南昌縣主動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
“通過出政策、撥資金、育人才,南昌縣在實現新型建筑工業化上,做出一系列‘先行’之舉。”江西省裝配式建筑研發中心主任張宇亮如數家珍地盤點著:全省率先規劃建設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全省率先編制裝配式建筑產業規劃,全省率先搭建裝配式建筑產業聯盟,全省率先推動房地產項目使用裝配式施工……
新型建筑模式不僅為工地的樣貌、建筑工人工作帶來轉變,也實現了“建筑零件工廠造”。如今,步入南昌縣的裝配式建筑生產車間,科技感撲面而來。
“車間由集中控制中心統一指揮,可實現整個車間的生產計劃制定、調度,并對產品質量進行全過程管控。”南昌縣一家裝配公司團支部書記劉凌飛說,在這顆智慧“大腦”的統籌協調下,不同尺寸和規格的樓梯、陽臺、飄窗等構件就會按照統一標準批量生產出來。
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裝配式建筑已經成為南昌縣建筑行業的一張新名片。2022年,南昌縣建筑業總產值突破1900億元,裝配式建筑累計面積、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同期新開工建筑面積比例等指標,均走在全省前列,實現了從“建筑大縣”到“建筑強縣”的轉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南昌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廖峰說,作為實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南昌縣建筑產業將繼續加快建造方式變革,不斷提升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