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建筑】處理好生態區建設與人居環境的關系 |
(時間:2008/9/4 10:47:08) |
建設生態社區、生態城鎮、生態農村的前景應該是:“山翠草綠,花香鳥語,空氣清新,天藍水碧,經濟繁榮,文明守紀,關系融洽,天人合一”。它的歸結點就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這是永恒的主題。作為一項長期性、持續性、社會性的系統工程,生態城市建設首先應遵循系統原則、生態原則、自然原則和經濟原則。在此基礎上,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重點: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價值觀導向。只有從這一哲學基點出發,才能圍繞“以人為本”原則,促進良性的生態城市建設運行機制的形成,實現整體協調發展。只有用“高效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優化模式框定其戰略屬性,才有構筑建設生態人居環境的可能。 二是轉變戰略思想。要從傳統的城市發展戰略轉向城市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戰略。應按照客觀規律把保護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指標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體系中去。為適應生態人居環境建設規劃中協調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還必須科學地設置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生態環境目標,并抓好落實。 三是用優化規劃藍圖作指導。建設生態城市必須加強生態環境的客觀管理和控制,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必須按生態規律的要求解決區域發展問題,在制定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既要考慮經濟效應,又要考慮生態效應。同時,生態人居環境總體規劃的完善,必須強調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反映特色,把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目標和措施具體化,并作為現代化社區建設的一項基本任務。 四是認真處理好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處理好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處理好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更要處理好建設與保護、建設與發展的關系。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經濟手段在社區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強,這迫切需要制定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生態環境經濟政策。 五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法制體制,強化環境管理。應借鑒發達國家“經濟靠市場,生態保護靠政府”的有益經驗。必須加強區域環境管理和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執法與監督結合,為生態區域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六是加強環境教育,不斷提高全民環境意識。應創建具有我國特色的環境生態教育體系,以增強生態環境危機意識,普及環境生態知識,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化水平。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形成人人盡責、齊抓共管的社會風尚,樹立尊重自然規律,珍惜自然資源,愛護生態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觀念,努力為建設生態社區、生態城鎮、生態村落和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根本保證。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