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型大眾化、技術實用性領先、開發成本可控是“2008CIHAF中國之家”的普適三原則。本報專訪了北京清城華筑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首春、中國建筑科學院上海分院綠色與生態建筑研究中心總工常務主任孫大明、筑能網CEO黃俊鵬等專家,對這三個原則進行解讀。
適宜中國的主流戶型
中國房地產報:“CIHAF中國之家”出于什么考慮選擇90平方米這樣的戶型?它的戶型有什么特點?
黃俊鵬:“CIHAF中國之家”需要考慮到中國特色和國情。目前最大的國情就是人多地少,人均資源短缺。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低碳生態住宅,不可能只面向部分消費能力較強的人群,而需照顧到社會大眾層面具備基本消費能力的消費群體,才能具備普遍性。
孫大明:在“70/90”政策下,這一戶型是目前以及未來的主流房型,而從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角度,90平方米的房型對于開發商而言有著更好的投入產出比。
陳首春:本次90平方米戶型的主要特點就是南北通透、明廚明衛。
被動優先的可持續設計
中國房地產報(中國房地產報博客|中國房地產報新聞):目前中國之家集成了哪些建筑領域的科技?實用性如何?
陳首春:目前“CIHAF中國之家”在技術層面的設計,更多地考慮的還是實用性,并沒有采用非常前沿的科技。
黃俊鵬:目前的技術體系中,優化集成了適合在住宅中采用的、當前國內比較先進的技術。我們會考慮在建筑東西立面采用垂直綠化體系,減少外圍護結構的熱島效應。在空調技術方面,從節能和舒適的角度出發,采用熱濕獨立處理空調系統;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采用風光互補發電等系統,配合釩電池蓄電技術和分時電價蓄電實現綠色住宅的低碳能源供給體系。
中國房地產報:這種優化集成的技術體系對目前以及未來幾年的中國住宅建設有什么樣的影響和意義?
黃俊鵬:“低碳營造 生態人居”不僅是本屆住交會中國之家的主題,也將成為中國整個房地產業的普遍追求。這種以低碳理念為核心,生態人居為目標的技術體系,更加強調我們房地產業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呼應,對居住者和全球環境的雙重關懷,該技術體系必將成為未來幾年中國住宅建設技術解決方面不竭的思想寶庫。
可支付性強
中國房地產報:住宅技術創新是否會大幅增加建筑成本?“CIHAF中國之家”的技術體系能帶給開發商什么?
孫大明:“CIHAF中國之家”項目的設計中采用“被動優先”原則,有很多節能技術都是被動的,建筑增量成本并不是非常高。一般來說,做入門級的綠色建筑,成本并不高,大概有40~50元的建筑增量就可以做到。但是現在的開發商都不愿意做入門級的綠色建筑,開發商更愿意將這些綠色科技做到一些高端的項目中去。根據我們之前一些項目做的綠色建筑增量成本調查,目前一星級增加造價是2.7%,二星級是4.2%,三星級是7.3%,這就證明綠色建筑項目在中國是非常值得推廣的。
黃俊鵬:根據我們剛剛完成的針對50家中國房地產公司營銷總監的調研結果來看,大部分的開發商都會選擇在未來的1~2年將低碳生態建筑作為自己公司產品的發展目標。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部分產品國產化比例的提高,在低碳生態技術方面的投入不會很高,都在開發商能夠承受的范圍,而且這些基本的技術創新,能夠大大地提升住宅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中國房地產報:如何解決住宅科技上的這種領先性和普適性的矛盾?
黃俊鵬:實際上,沒有永遠領先的技術體系,中國之家的目的就是引領住宅產業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技術體系方面。我們相信中國之家目前采用的技術體系,在未來的幾年內都有極大的產業化的可能性,而一旦產業化,價格就會下來,而質量會更加穩定。
孫大明:住宅的技術創新一般分為實效型和領先型兩類。有些開發商注重實效型的科技創新,重視讓用戶切實感受到住宅中的技術創新!癈IHAF中國之家”這個項目則兼顧了實效性和領先性,能適合有不同需求的開發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