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建設“海綿城市” 破解“逢雨必澇” |
(時間:2015-7-10 10:26:26) |
據報道,進入汛期以來,全國已有多個城市遭遇暴雨襲擊,上海、南京、鄭州等多個大中城市均開啟“看海模式”:小區被淹、道路積水、交通阻滯、居民受困。 不少網民指出,汛期一來,“逢雨必澇”,其應對之策,已不簡單是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而是建一座像海綿一樣會吸水的城市。但不必急于求成,更不能做勞民傷財、徒勞無功的表面文章,而是要總體規劃、分布實施。 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干旱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有網民稱,數據顯示,全國200多座中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逢雨必澇”遇晴易旱,且遭遇旱澇災害之后處置措施也只是簡單的補水和排水。澇水外排會不會干了這邊淹了那邊,排了上游淹了下游?有能力往外排水的城市得以保全,但排水能力弱的城市怎么辦?為什么不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 網民“金磊”說,城市“逢雨必澇”的原因十分清楚:防洪排澇系統規劃設計不完善,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不合理,城市規劃建設長期忽視洪水削減與雨水利用,城市防內澇機制不完善!敖ㄔO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是當下重要的綜合防洪減災之策。 應避免急于求成 今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與財政部啟動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從今年開始,中央財政將連續三年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提供資金支持。 有網民稱,在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過程中,應避免急于求成的心理。對城市原有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本身就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下沉式綠地改造、綠色屋頂建設,或者進行路面透水鋪裝,相當于對城市功能進行大量改造,當然也需要大量公共財政投入。 網民“劉紅”說,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應避免政績化的沖動。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如何,關鍵看分布于城市各處的雨水收集設施能否有效運作,發揮協同作用。所以,只在城市局部區域打造“樣板”沒有多大意義。這對基礎設施底子薄弱或城市規劃過于粗放的地方,更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如果滿足于做表面功夫,結果很可能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