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研究稱中國200余城市近年水效明顯提高 |
(時間:2015-12-24 10:45:31) |
12月23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舉行了“中國城市水效管理:地方實踐與啟示”課題成果發布會。該研究通過對中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生活和生產意義上的用水效率指標進行數據分析,對各城市水效狀況實現了定位,建立了水效標桿體系。 中國諸多城市為缺水城市,但卻尚未開展城市水效評估。城市水效是城市水資源管理的核心和基礎目標。 水效標桿的建立對于單一城市水效狀況的評估、城市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供需矛盾解決和水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發現中國的城市水效在近年顯著提升,其中工業提升最為突出,2013年水效提升最為明顯。總體來看,這些年隨著城市社會水效的逐步提高,節水的空間正在逐步變小,尤其是生活節水已經漸入瓶頸期,但生產水效進一步提升還存在一定的空間。 針對居民生活用水節水空間有限,節水潛力下降的趨勢,課題組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國君表示:“當前偏低的水價是無法激勵人們進一步節水,根治城市用水鋪張浪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此,他強調:“未來想要突破節水瓶頸,除了建立水效標桿之外,還要借鑒國外成熟做法,實現全成本確定水價,即基于水資源在社會循環利用過程中發生的所有成本來確定水價。中國現在的城市居民用水水價太低,不足以刺激人們自覺節約用水。要通過全成本定價和減稅的做法,發揮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引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人們的節水意識。” 在運用價格機制提高水效方面,課題組以北京市為對象進行了具體的實證研究。 報告稱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市先后對水價進行了9次調整。總的做法是針對不同的用水對象和用途,實行不同的調整幅度:對居民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小幅調整,對工商業用水價格調整高于居民生活用水,對服務業用水進行較大幅度調整。北京居民用水現行水價為2014年5月1日調整之后的結果,實施階梯水價,居民家庭全年用水量劃分為三檔。第一檔為5元/立方米,覆蓋90%的居民家庭;第二檔為7元/立方米,第三檔為9元/立方米。 除了對水價進行價格調節以外,北京市從2000年起對排放污水征收污水處理費,并對污水處理企業進行財政補貼。從2003年1月20日起,北京市對中水的使用也開始收費。 該調查報告顯示:北京市運用價格機制和其他節水措施使水效得到明顯提高。用水總量呈現從高到低逐步緩慢增加的走勢。在生活用水總量逐年小幅上升之外,工業和農村農業用水都呈下降趨勢。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該報告稱:北京市的水價還有提高空間。現行的水價同居民的收入和北京市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并不適應,仍然偏低。水價不能補償成本,造成供水企業虧損,財政補貼負擔較重。與此同時,較低的水價不能刺激和激勵居民和行業形成自覺的節水意識,造成水資源浪費嚴重的狀況。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相當貧乏的國家,人均占有水量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入世界12個貧水國家名單;在全國668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常年缺水,其中110個嚴重缺水。水資源緊缺已經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