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我國啟動“綠色建筑生態運營系統”建設 |
(時間:2015-12-10 9:40:09) |
綠色建筑是近幾年來在美國和歐洲逐漸熱起來的概念和建筑趨勢。相對于傳統建筑而言,綠色建筑注重于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循環利用,講究依托自然生態循環系統打造環境友好型的依據居住環境,采用可再生能源,選擇可循環利用材料,施工過程無污染,整體建筑與環境和諧共生。 我國是世界最早推廣綠色建筑的國家之一,并在2014年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現在各地都在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很多地方政府都通過了推廣綠色建筑的地方法規。 但是,我國推廣綠色建筑的實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今年9月,英國路透社曾經發表評論,說中國的綠色生態城區,“常常既不生態,也無城市活力,只是貼上了綠色標簽而已”。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狀況呢?住建部的專家陳淮教授、發改委的節能專家康艷兵研究員、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的賈衛列院長分析認為:在國內的綠色建筑標識認證工作中,無論是按照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還是采用美國的LEED、日本的CASBEE和英國的BREEAM來評價,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建筑物為了獲得高星級去裝備了多種新穎的節能環保設備,以追求零能耗與零排放目標。但是,由于缺乏生命期成本的分析,缺乏節能環保設施運行的保障體制,投入與產出失衡。所采用的熱電冷三聯供、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泵、風力發電、水源熱泵、地源熱泵、雨污水綜合利用、中水回用、垃圾無害化處理與能量回收等技術,在建設、管理與運行成本上均非小規模獨立建筑物所能承受的,這些技術需要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才能取得經濟可行性。盲目的行為結果是大量的資金投入后名義上是對上了評價標準的條文,但是節能環保的技術措施卻不能有效使用,顯然這類“強綠色建筑”的建設行為與綠色建筑的理念恰好背道而馳。 而造成“綠色建筑”沒有發揮出應有效果的直接體制原因是什么呢?長期關注這一問題的中國特藝裝修聯盟會長劉徑認為:綠色建筑的設計初衷是好的,但建成之后的后期運營,則缺乏符合自然生態要求的規范和要求,直接造成了綠色建筑的效果大打折扣。 劉徑說“要改變這一狀況,需要補上生態運營這一課。”也就是說,在綠色建筑的基礎上,后期運營,必須按照符合自然生態要求的準則和規范去進行裝飾裝修、物業管理和保潔服務,并在建筑和裝飾設計階段就納入綠色生態健康的要求。 劉徑會長說“做為與人民每日生活密不可分的房地產、規劃設計、建筑材料、裝飾裝修、物業管理和保潔服務六大行業,仔細分析中央的“建議”精神,主動調整以順應國家發展戰略,是我們確保行業健康發展、主動承擔生態文明建設責任的份內義務。我們致力于建設“綠色建筑生態運營系統”,就是要遵循中央的統一部署和相關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用“綠色、低碳和循環發展”的準則去審視、改進和創新產業結構和企業行為,為建設“綠色、健康、智慧、文化”型生態宜居城市而努力。”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