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子看起來就像搭積木一樣:房屋“部件”在工廠生產,然后運輸到施工現場,再吊至相應的樓層安裝。這是筆者日前在江蘇鎮江新區港南路公租房項目工地看到的新奇施工場景。
模塊化建筑“四節一環保”
建筑工地上,看不到塵土飛揚,聽不到震耳的噪音,更讓人驚奇的是,“部件”安裝完畢后就實現了房屋的精裝修:工廠工人在生產車間流水線上已對房屋“部件”開展了精裝修,包括內粉刷及水電氣管線、衛生器具、家具等配套安裝,房屋一旦交付,即可拎包入住。據施工方介紹,該公租房項目是國內首個3D模塊建筑項目。模塊化建筑不僅節時省工、精確保質,還能實現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環保,是建筑行業的一場“革命”。 港南路公租房是鎮江市眾多在建綠色建筑項目中的一個。截至目前,鎮江市累計新建綠色建筑95萬平方米,獲得綠色建筑設計標識12項(一星級5項、二星級7項)、運行標識1項。鎮江新區中心商貿區和潤州區官塘核心片區成功申報為省級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前不久,該市獲批“省級綠色建筑示范城市”,得到省級綠色建筑專項資金5000萬元。鎮江的“綠色建筑時代”已經開啟。“所謂綠色建筑,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采取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措施,最大限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從而實現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鎮江市住建局科研處處長葛恒榮介紹說。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按照現行評價標準,由高到低劃分為三星級、二星級和一星級3個等級。
多措并舉 綠建發展駛上快車道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能夠最大效率地利用資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內容;同時能夠提高建筑居住舒適度、改善人居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作為全國低碳示范城市,倡導綠色低碳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現代山水花園城市,是鎮江市委、市政府確立的戰略目標。 近兩年來,該市多措并舉,推動綠色建筑發展駛上快車道。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參與的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領導小組;制定出臺《關于全面推進鎮江市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該市發展綠色建筑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市住建部門嚴把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對未通過方案審查的項目,施工圖審查機構不予受理,同時強化綠色建筑現場監管。
從單體走向區域 全方位發展
發展綠色建筑,技術是支撐,建材是保障。鎮江市住建部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人員培訓,開展技術準備。全市管理、設計、開發、咨詢等單位技術人員走進住建部舉辦的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培訓班,走進江蘇省第六屆綠色建筑國際論壇,邀請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專家前來作“綠色住宅建筑實踐案例”專題講座,大力倡導綠色建筑理念,學習綠色建筑技術。在全市建筑領域內,積極推廣應用保溫防火、減噪裝飾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等優秀建筑節能產品,全方位提升綠色建筑品質。 隨著單體建筑節能和綠色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推廣,鎮江市綠色建筑呈現出由單體建筑向區域蔓延、從單項技術運用向綜合技術集成發展的良好態勢。在鎮江新區,一個占地6.72平方公里的綠色新城——新區中心商貿區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示范區正在崛起。作為該市首個按二星級標準申報和建設的綠色建筑,大港中學體育館項目采用了太陽能光伏系統、太陽能光熱系統、雨水收集系統、能耗分項計量等先進的節能節水措施,在運營階段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據新區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示范區內共有9個示范項目,總建筑面積84.3萬平方米,已竣工面積40萬平方米,計劃今年10月申請驗收。示范區建成后,一年可節省標準煤55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噸。 除了新區項目,該市重點推進的集中連片區還包括潤州官塘片區、南徐新城、鎮江大學城等。今年將確保全年新增綠色建筑100萬平方米以上,鎮江正昂首邁進“綠色建筑時代”。
|